泗洪,苏皖边界正在崛起的新城

2009-7-1 11: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六月的泗洪县城,处处塔吊林立、机声隆隆,整个县城如同一片火热的大工地。在县城中心,商贸第一街、文化大世界、水岸城邦等新地标建筑群刚刚整装面世,在东郊,四星级国际大酒店、中心医院新区、五大新型住宅小区和大超市的建设正齐头并进,县城的第四商圈——东部商圈正在形成。 
泗洪县委书记冯岩介 
绍说,到2010年,泗洪县将成为园林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和苏皖边界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的工贸旅游城市。 
内涵提升 
扮靓城市"年轮" 
泗洪把城市建设的重点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生态景观等十大类、150项重点工程。今年以来,城区新增道路20.6公里,城区路网拓展到"十纵十六横",城市框架达到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泗洪城市路网如同城市的"年轮",一年长一圈,"十纵十六横"主要是近五年扩张的成果。但在泗洪人看来,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内涵的提升。省级开发区、职教园区、商贸物流区、旅游新区等城市板块产业兴旺,功能不断完善,泗洪城区人口总数已超过30万人。这不仅为城市每一个扩张"年轮"带来了多彩而厚重的色调,而且标志着泗洪县城真正达到了中等城市的规模。 
近两年,泗洪围绕建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区滨水景观绿化、街头公共绿地及道路绿化工程。仅2008年就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启动了一批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到12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在泗洪投资的客商们都说,这几年泗洪城市变化很快,越来越漂亮了! 
产业兴起 
点亮城市"星空" 
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的扩张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泗洪城市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的节拍,而众多产业的崛起,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了这个新型而美丽的城市。 
近年来,泗洪利用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大力推进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穿越县城北部和东部城的宁宿徐高速公路,成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大动脉,高速公路两侧还吸引了众多的物流企业,成了物流产业带。目前,宿淮铁路开工在即,该县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该铁路建成后将在梅花镇与宁宿徐高速公路形成立体交叉,县镇在此规划了新的物流园区,10多个物流企业正在这里落户。今年即将开通的245省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330省道,分别贯穿泗洪县城东部南部地区和洪泽湖沿线,串联众多的旅游景区和高效农业观光区,并刺激更多产业的开发和兴起。 
围绕建设苏皖边界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泗洪坚持"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商贸城"的发展思路,自2007年以来,泗洪县城以商业中心泗州大街为中轴,从东到西形成了分工合理、极富特色的三大商圈,年实现营业额在百亿元以上。东部商圈以时代超市新店和四星级大酒店为龙头,带动两个大型商业步行街、东盛大都会、汴河商苑发展。中部商圈以时代超市主店、泗洪商场和三大商业银行为核心,拉动周围众多的多功能商业单元,形成了融餐饮、休闲、购物、金融等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中心。西部商圈处于县长途汽车站和宁宿徐高速公路入口交汇区,以华东金谷农资城、红利来建材大市场、农机汽车大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为主体,集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直接辐射皖东北的两市六县。几大商圈的功能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了泗洪作为苏皖边界重要物流中心的地位。 
民生为本 
铸就和谐新城 
"搞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兴办关系民计民生的好事实事。"泗洪县政府县长徐德经常这样说。 
在城市化进程中,泗洪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生活环境差的"城中村"进行有计划地改造,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2007年以来,城区共完成130余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工程。同时,大力推进住宅工程建设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成和在建小区共计46个,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达499.8万平方米,已建成350.8万平方米。为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泗洪规划建成了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廉租房和蓝领公寓62.9万平方米。现已有6000余户居民入住,他们的房价仅为同地段商品房价格的一半。 
泗洪县还加大投入,让百姓享有更多的文化、教育权利。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文化大世界,建成后将极大丰富县城居民文化生活。投资4.8亿元的宿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了该县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全面建成后可容纳在校生1万多人,设置电子信息、机电工程、财经商贸、社会服务等六个部,将有力提升泗洪职业教育水平,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等职业人才,反哺泗洪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该县今年还投入2575万元,新建中小学宿舍、食堂和幼儿园建筑面积5.93万平方米,年内将使1.5万名学生顺利实现寄宿。成立于2005年的"失学救助中心"、"大病救助中心"和"法律救助中心",让弱势群体充分沐浴着党和政府的温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