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蒙阴:铺筑老区民心路 构建沂蒙新交通

2009-6-5 15:2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蒙阴县地处山东沂蒙山区腹地,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自古交通闭塞,旧县志记载:“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    
  该县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查摆问题,剖析落后原因,寻求发展出路,把公路建设摆在了头等重要位置,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打响了老区人民大干公路事业的人民战争。到2008年底,全县等级硬化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2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1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硬化通车里程1520.8公里,占所有硬化公路通车里程的83%,居全省山区县前列。2008年10月,省政府首次表彰了10个“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示范县(市、区),蒙阴县位列其中,也是临沂市唯一一个受表彰的县区。目前,全县上下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京沪高速公路、二○五国道、兖石公路、沂蒙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依托,干支相连,南北交错,东西贯穿,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干群同心修筑村村通    
  蒙阴县有大小山头上千个,全县464个行政村有一半在海拔300米以上,到2002年底,仍有321个行政村没有通上硬化路。2003年国家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以后,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决心用两年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村通硬化路任务。县委书记张广敬明确指出,村村通硬化路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心工程”,一定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实办好,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由于上级补助资金有限,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就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该县蒙阴镇两年时间共修通村水泥路95公里,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这个镇只让村里群众负责路基和片石,其他除上边补贴的每公里7万元外全部由镇里负担,镇里先后共补贴200多万元,平均每公里补贴达到2万多元。果品生产大镇高都镇在镇财政补助80万元的基础上,群众自发筹资筹劳折合达430万多元。岱崮镇人大副主任高占祥退休后把国家给他的4800元安家费及家中的2万元存款捐献出来为家乡修了路。野店镇机关干部踊跃捐款支援村村通建设,书记、镇长各捐款1000元,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捐款都在500元以上,这个镇民营企业老板包锡武为村村通无偿捐献水泥455吨,折合人民币10万多元,同时,他还为镇、村赊销了大量水泥,保证了部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纪念他的善举,野店镇把由他捐献水泥修的那条路命名为“锡武路”。常路镇在外工作人员王圣和捐献水泥200吨,个体工商户冯光庆捐款7000元。蒙阴镇东圩来村在外养蜂的兄弟二人,听说家里修路,分别寄给村里800元钱,以表达对家乡修路的支持。洪沟村农民李大令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捐款2万元,上温村外出务工农民王少均捐款5000元支援该村环山路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蒙阴县广大干部群众先后为村村通硬化路工程捐款捐特总计400多万元。    
  公路通 果农乐 百业兴    
  从羊肠小道到水泥大道,从桃农肩挑车推到客户开车进桃园,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为常路镇榆树山村的蜜桃架起了通往市场的“金桥”,桃农们数着一沓沓钞票,脸上个个洋溢着因路通带来的幸福微笑。    
  榆树山村地处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以前交通不便,仅有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小山路通往外界,村里发展的果树,到了收获季节,因收购蜜桃的车进不了村,村民们只能用肩挑小车推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卖,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过一路颠簸,桃子差了成色,卖不上价,要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一个不小心,小推车就会翻到沟里,因为运输不畅,成熟的蜜桃大量积压,只好扔掉,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实施以后,村民修路的热情高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路基修筑任务。片石铺筑和路面硬化,村两委干部不分黑白的奋战在工地上。支部书记公方平在晚上指挥施工时,不小心掉到山沟里,右脚跟骨折,到医院固定好伤位后,第二天,他就拄着拐杖出现在工地上。六十多岁的公传东、高贤东两位老人,从修筑路基到工程竣工,天天吃住在工地上,晚上在工地看护施工材料,白天为施工人员烧水的同时,还要从山沟里挑水养护路面。施工时正赶上下雨,群众就自发地抱来塑料布盖在水泥路上。经过2个多月的奋战,一条6米宽2公里长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水泥路和3.5米宽1.8公里长的环村路展现在人们面前。竣工这天,全村老少来到路上,放起了鞭炮,榆树山村人终于圆了几代人的修路梦。村里的老人激动地说:“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赶上了这么宽畅的村路”。如今,这个村的果农足不出果园,就能把成熟的蜜桃卖出去,而且还能卖上好价钱。    
  随着高都镇上温村投资70万元长达5公里长环山路的硬化完成,高都镇温村流域的3000果农个个竖起了大拇指,他们终于摆脱了落后的交通状况,便利的交通使他们的果子终于卖上一个好价钱了。温村流域共有果园面积5000亩,多年来,村里果农依靠一条坎坷不平的生产土路来运输果品,不仅降低了运输速度,还影响了果子质量,许多村民苦不堪言。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实施以后,该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县、镇帮扶工作组的指导下,确立了“打造果品强村、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村”的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一主题,多方筹资70多万元,仅用时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温村流域生产路全面硬化改造。施工中,县交通指挥部专门派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他们和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加快了施工进度。温村流域环山路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村里还组织专门人员对道路进行路肩培土等养护,确保群众长期收益,果农们形象的称这条路为致富民心路。    
  公路里程的延长,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今,蒙阴已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以蜜桃、苹果、板栗为主的优质果品,均通过畅通的公路网络,顺利销往南方、东北等各大市场。啤酒、纺织、建材等工业品,已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全国及世界各地。公路沿线各类商铺、加工业、餐饮业也快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已成为了蒙阴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走进界牌镇朝仙桥村,只见幢幢平房拔地而起,穿村过户的环形水泥路宽畅整洁,走进村民家中,电视机、电话、摩托车、冰箱等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对这些变化,村民们无不将其归功于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朝仙桥原来村内道路全是黄土路,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改变这种现状,该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先后完成了4公里、六纵三横的环村路改造。路通以后,该村又发展果园60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此外,依托便利的交通,该村还积极发动群众种植大棚蔬菜亩,发展养猪、养鸡、养鸽,村民每年仅养殖一项人均纯收入500多元。有了路,村民们相继办起了2家板材加工厂,外来客商投资兴建小企业1家。种、养、加共同发展,使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装上闭路电视,98%的农户拥有摩托车,家家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95%的家庭住上了楼房,94%的农户安装了电话。    
  小山沟里通上了大汽车    
  蒙阴县常路镇蒋家坪村68岁的公方香老人一大早洗脸梳头换新衣,吃罢早饭,在自己的家门口坐上公共汽车去过闺女家。老人在车上高兴的说:“以前,过闺女家一年去不了一趟,现在好了,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有路,行路有车,这辈子真没想到还能坐上汽车去过闺女家,往后出门可不犯愁了。”    
  蒋家坪村地处聚良山下,全村有3个自然村,其中白杨沟自然村与村办公室相距5华里,行路难、卖果难,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为彻底改变全村行路难问题,该村抓住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机遇,对全村的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对村办公室门前的南北中心大街进行了整修,拓宽和硬化建成了文明一条街,并按装了路灯,栽植了绿化树,达到了“亮化、绿化、美化”的要求。为此,全村共投资85万多元,建设水泥路总里程3.6公里,总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现在条条水泥路贯通全村,辐射到全镇各个自然村,并与国道、县道相连接。有了这么好的路,可乐坏了村民,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推车换成了手扶车、三轮车,以前往果园里送肥,得肩挑人抬,如今一踩油门,肥料就到了地边。卖果品不用推着去外村卖,客户的车直接开到果园里,白天从果园采下就能现场装车,当天晚上就能运到上海、江苏等地,运输周期短,果品保鲜度高,成为当地群众的抢手货,让山沟里的农民着实挣了一把城里人的钱。更让村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城里的大客车开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外出赶集、走亲访友再也不用犯难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