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大工程”构建都市公路精品
2009-6-30 14: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东城分局负责管养广州市城郊东部公路,其中包括国道广汕、广深公路和市区东部几大主要出入口干线公路,养护总里程180多公里。建国60年来,东城分局从一个基础十分薄弱的养护工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路网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设施管理比较现代化的综合性公路管养单位。近年来,东城分局全力推进“四大工程”,通过转变管理模式,“走城市化管养道路,建都市公路精品”,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轨道。
推进“形象塑造”工程,树现代公路文明形象
公路是现代都市文明的窗口。东城公路地处城乡结合部,为彻底扭转“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东城分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形象塑造”工程。实行精细化养护。东城人坚持“养护是本,以人为本”的“双本”理念,按季节性特点拟定养护工作计划,每月印发“养护工作指引”和“养护小知识”,对公路实行预防性养护和精细化养护,做到落实责任勤保洁、定期缝养勤修补、排水系统勤疏通、公路绿化勤管护、公路养护勤检查。并通过加强公路动态管理和病害连续监测,建立公路路况评价机制和桥梁、隧道技术状况预警机制,建立公路养护信息系统,加大定期预防性养护力度,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管养的公路好路率年年达到规范要求,国省道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
推进城市化管理。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拓展,东城公路管养的公路范围已逐步城市化,原有的公路管养标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确保公路正常管养的情况下,东城分局科学利用养护资金,参照城市道路标准对公路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公路两旁增设人行道,将排水沟建设在人行道下封闭式管道。在市区近郊、人居密度较高、繁华的路段增设人行天桥3座,增设人行横道线、路灯、车辆掉头车道,优化交通标志标线等,并对公路进行整体的绿化、美化,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调”的绿化景观,打造帽峰山周边公路旅游样板路。目前,东城分局所管养的东部出入口主干公路基本达到了城市道路的标准,广汕公路(G324国道广州段)被交通部树为文明样板路。
致力构建服务型单位。东城人明确服务型单位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走出去” 察民情听民声,设计160份调查问卷,走访太和镇、钟落谭镇、九龙镇等沿线村镇征集意见,再“请进来” 解民难顺民意;根据村镇意见推出15项惠民工程,共新划标线420㎡ ,维修中央交通护栏80块,补缺示警桩200支,并实施在沙太路增设三个港湾公共汽车停靠站、增设中央防撞墙工程,在一环路白山路段增设人行道、X273线危险路段急弯整治等六大安保工程,服务村镇经济发展和村民便捷出行,大大提高了东城公路的公共服务形象。
推进“体制创新”工程,探索公路科学发展新途径
创新养护模式。2008年初实行养护机制改革,将原有的六个道班、一个工程队进行整合,成立了长平、金盘岭两个养护中心和白山保洁中心。实行“专业养护为主、定点养护为辅”的养护作业模式,保洁路段按照市政标准采取全方位保洁。这一举措将传统公路养护概念中的保洁业务单独分离出来,使保洁方式逐渐向城市环卫保洁的作业方式转变,将原有公路养护和大中修工程施工融合一起,突出养护专业化、机械化优势,实行高标准的规范化养护。从而使养护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粗放养护为精细养护,变事后养护为预防性养护,变传统养护为科学养护,变提高通行保障能力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五大转变”。
探索公路建管新途径。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公路沿线村镇、单位比较多,东城人经过多年探索,在公路建设发展方面逐步创立了“军路共创、路地双赢”的新模式,多渠道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共同出资共建文明路。如2007年底建成通车的S115线大源至太和段路面改造工程,由白云区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建设,分局负责桥梁及路面建设费用;二是由地方负责征地拆迁,无偿提供用地,分局出资建路。如由省军区无偿提供用地2000 m2的S115线金盘岭段整治工程、太和镇提供用地603.3㎡建设沙太路港湾式停靠站,加宽路面3.5米;太和镇政府无偿提供用地3600 m2实施S115线太和南路整治工程。三是由地方全额出资,东城分局组织施工建设。如太和镇全额出资,分局配合规划、设计和施工,实施太和北路改造工程及文化广场人行天桥建设等。
创新保洁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保洁水平,东城分局成立了保洁中心,逐步实行公路保洁城市化管理,所有线路按照环卫标准实行全方位保洁。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路段乱扔乱丢垃圾现象严重的实际,东城分局树立大局意识,主动解决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创新垃圾管理模式。一是对S115线、G324线部分路段推行垃圾有偿收集、容器收集等城市保洁的管理模式;在S116线、X273线、Y012线、X288线为沿线村镇修建垃圾池,规范村民的倒垃圾行为。二是采取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处理后再运到庆丰垃圾场等措施,改变以往将垃圾倒在公路低洼处填埋的方式,杜绝垃圾的二次污染。三是对垃圾池进行“科学化、人性化”改造,做到设置布局合理有序,整齐美观。四是在公路沿线和垃圾池旁树立文明标志牌、宣传标语共100多个/条,并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增强村民的环卫意识,使公路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推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专业化人才梯队
打造高素质的职员工队伍。一方面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逐年安排部分干部接受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和专业证书教育,激励各类专业人员申报职称,鼓励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对完成学业的人员给予部分或者全额报销学费的奖励;另一方面,定期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围绕公路养护、工程管理、绿化管养、设备维护、法律法规等内容组织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城人员结构从高中以上学历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从凤毛麟角到现在的40多名,占职员工总人数的25%,从而为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保证、知识保证。
构建劳模辈出的高产地。为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东城根据个人专长和特点为职员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例如将专业性人才放在养护中心,负责大中修工程或公路专业养护,通过实践锻炼培养,成功培养了一批“既会养护又会工程设计、施工”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走上了中层管理的岗位;通过把“敬业、勤奋、朴实、开拓、进取”的劳模精神作为东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城成为劳模辈出的高产地,广州公路系统近一半劳模出自东城分局,全国劳模温锡强,省劳模陈文俊、谭银辉、曹沛贞,市劳模钟建玉、简钊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不仅为东城增光添彩,而且有力带动了全分局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推动了东城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力培养专业的养护能手。“只有过硬的技术,才有过硬的产品”,职员工的养护技能直接影响路况指标。东城人重视培养护技能培训,先后多次举办养护技能观摩会和养护技能竞赛,以比赛为载体,带动养护人员练技术、强技能,培养养护技能手,促进养护技能的全面提升。2000年职工钟建玉参加省局养护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赖海洋参加省养护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一等奖。
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力促公路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挥机械效能,推行机械化养护。扫路车、自卸车、挖掘机、护栏清洗车、铣刨机、沥青微波路面养护车、沥青灌缝车、高空作业车……一台台新型的养护机械在公路上作业,标志着东城公路养护依靠斗车、泥耙、拖拉机时代的结束和机械化养护篇章的翻开。目前东城已经拥有了价值3000多万的机械设备。为用好这些设备,制定《东城分局机械设备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管理,通过召开机械设备探讨会,探讨机械设备的有效使用和优化配置,自发研究出“在自卸养护车、微波修补车、沥青拌和车的基础上,再配置小型铣刨机、破碎镐等小型养护机械,组成机械养护联合编队,以实现快速修复路面病害”的方法,使路面养护工作又质优又及时。
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机械小革新。为实现科技兴路,东城分局积极开展机械技术革新。在各中心成立革新小组,通过一系列的革新项目的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他们改装小型挖掘机以适应养护作业;改装平板车以实现可安装灌浆站又可拖挂小型挖掘机的多功能用途;在灌缝机的热熔炉改装一个手动输油口,实现手动输油和对龟裂、网状裂缝进行人工灌缝,省时省力又快速方便;在江铃养护车的车尾改装一个液压平板升降系统,减少搬抬小型机械上下车的人力和机械在搬抬过程中的磕碰磨损等,使机械设备实现性能多样化。东城人还自制成本低、安装便捷、安全性高、防盗功能好、防撞性能高的示警桩,直接节约成本13440元,保障了公共交通安全。
利用现代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东城人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想方设法延长公路的寿命,先后开展了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路面专用密封胶、J-10、J-1D和J-5D系列混凝土早强剂、边坡植被生态防护、路面微表处试验、大孔隙混凝土、路面专用灌缝机、小型沥青修补压路机等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了养护的科技含量。此外,注重妥善处理好公路建设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研究养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把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工程、生物、农艺、管理措施,使公路建设适合沿途风景、地貌、水文结构,人、车、路和自然景观的融洽和谐,推进公路建养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