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
2009-6-30 0: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规划》已由国务院正式印发,主要内容已对社会公布。为了便于各部门、各地方统一思想、加深理解,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现做如下解读。
编制《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物流业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物流业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万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4%,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5%,占GDP的6.6%;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但是,我国物流业整体运行效率仍然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之间缺乏衔接配套,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面临一些障碍,物流技术和标准比较落后。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虽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但仍高于发达国家1倍左右,工业和商业企业平均库存周转时间为发达国家的2—3倍,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冲击,物流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一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规划》的定位和主要特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规划》立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同时兼顾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面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长远的竞争力。针对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特殊性,《规划》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产业间协调发展。物流业是10大振兴产业中惟一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在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内部充分运用供应链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改造物流流程,实施一体化运作,促进物流业的分离外包,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促进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支撑其他9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基础。为此,《规划》明确提出,要在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注重把握重点逐步推进。物流业作为复合型的服务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的特点,特别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有较大差异。因此,《规划》集中从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入手,提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推动物流业稳步发展。在重点领域方面,考虑到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大宗原材料、工业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物流量大,《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粮食、棉花、生鲜农产品、农资、农村日用消费品、医药、化学危险品、汽车、包装物回收和废弃物、应急领域的物流体系建设,集中解决这些重点领域的物流瓶颈。在重点地区方面,《规划》按照国民经济产业分布的特点,突出了以国家、区域和地区三级节点城市作为物流中转枢纽的重要性,提出各级节点城市的发展任务,强调以节点城市为先导,辐射带动本区域逐步发展的政策导向。在重点环节方面,《规划》充分认识到技术和标准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物流标准和技术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
三是注重整合现有资源。当前部门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问题是制约我国物流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颈之一,打破这些障碍,充分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化运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解决这个问题,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物流区域发展。《规划》划分了9大物流区域和10大物流通道,都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强调推进和加深地区间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在体制方面,《规划》提出要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要继续深化各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行业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在机制方面,《规划》提出通过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并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地区间和行业间进一步整合资源。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一)《规划》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物流业加快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伴随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分工;二是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运作模式,实施供应链集成,达到共赢;三是以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手段,实现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四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物流运作全程信息化;五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广泛出现,成为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六是随着全球物流市场的形成,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与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规划》强调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加快发展物流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即突破传统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探索适应新环境、新技术条件下新的产业增长模式,为国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也为其他重点产业注入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考虑到物流服务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物流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规划》提出完善物流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推动建立起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物流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规划》提出了6项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同时也要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物流业是高度市场化的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是产业活力的基础,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联动。各地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四是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五是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要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突破物流一体化运作中的技术和标准障碍。六是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要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规划》的目标
《规划》提出了近期和3年两个阶段3个层次的目标:
在2009年,要力争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这一目标体现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高企业抵御危机能力的要求。
到2011年,要实现3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在企业层面,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缺少有实力的国家级、国际性物流企业。到2007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批准登记的物流企业有5.2万家,加上实际已运作物流业务的运输、仓储、快递、货代等企业,以及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的非法人物流实体,估计有10万家,而根据物流企业分类国家标准,达到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1A至5A级的物流企业仅有370家,普遍欠缺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竞争的能力。因此,培育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观企业主体以及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在产业层面,进一步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扩大物流业产业规模,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我国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物流外包发展速度较慢,大量外包运输与仓储等低附加值业务,物流的高端服务外包较少,物流企业普遍难以进入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而是停留在运输与仓储环节的恶性竞争。因此,要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壮大产业规模,拓展以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高端物流服务领域。
三是在全社会层面,社会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明显下降。2008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而发达国家一般为8%—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运行效率低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成本高与一国产业结构有关,但是我国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充分说明我国经济的运行模式仍是比较粗放的。第二是库存水平高。我国历年库存已占当年GDP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库存过高,占用资金多,资金周转速度慢,加大了生产与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第三是管理费用高。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2007年为2.3%,而美国、日本均只有0.4%,这一问题反映我国物流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部门分割、垄断,地区封锁的现象依然突出,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因此,加快发展物流业,推进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企业等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将是今后3年的重要任务。
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的10项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物流及物流企业,包括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物流企业兼并重组。企业物流是生产和商贸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要通过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促进企业物流的发展,形成对物流企业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对于物流企业,要制定政策,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二)提出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包括了石油、煤炭、矿产品、粮食、棉花、农产品、农资、农村日用品、食品、仓储、烟草、出版、药品、汽车、废弃物、化学危险品、快递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部分产品的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三)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为防止地方在发展物流业过程中一哄而起,重复建设,《规划》着力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产业发展要求的物流区域布局,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即根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提出了物流区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布局,并强调要加快重点区域和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发展,加强区域联动,促进一体化服务格局的形成。
(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规划》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即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实现“无缝对接”。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五)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包括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规划》强调了标准化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信息化和新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规划》强调发展国家与区域、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鼓励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提出要加强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
九项重点工程
9大重点工程可分为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重点领域物流工程和物流基础工程3类。具体考虑是:
1.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工程主要是针对我国物流基础设施不衔接、不配套、运营效率低而提出的。通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以及转运设施,重点解决公路、铁路、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不衔接问题,减少货物多次搬倒、拆装,实现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2.物流园区工程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按照“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由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是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在物流业运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国现有物流园区总体运营并不理想,核心问题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清晰,急需通过规划进行规范,节约土地资源,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3.城市配送工程对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扩大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提出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是落实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任务的具体措施。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煤炭、油气、粮食、鲜活农产品以及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现代物流,建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体系。
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提出了适应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建设内容。根据国际经验,物流业发展始终与制造业紧密联系,因此《规划》也选择制造业作为物流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即在扩大物流服务需求与满足物流服务供给两方面提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设内容,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6.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和物流科技攻关工程是落实规划任务的具体体现。《规划》提出加快对现有物流设施和工具的标准化改造,推广实施托盘等的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物流新技术,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加快建设行业和区域的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仓储资源和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平台,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和应用,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7.应急物流工程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措施。《规划》提出要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相关企业信息系统以及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政策措施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需要落实9项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和协调。物流业发展涉及国务院的33个部门和4个行业协会,《规划》的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和协调。《规划》提出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组织和协调,研究协调重大问题与政策,各地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部门分工方案》(发改经贸[2009]1018号),并牵头成立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小组,由各部门派出成员和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协调《规划》落实过程中的事宜,规划工作小组的总体协调由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负责。
2.改革物流管理体制。物流管理体制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规划》提出要继续深化物流有关领域体制改革,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
3.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政策制约,需要抓紧制订有关政策,解决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问题,研究制订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
4.制订落实专项规划。《规划》作为指导整个物流业发展的纲要性文件,推进落实需要进一步制订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详细、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当前主要是制订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几个专项规划。
5.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物流业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入,《规划》同时提出了鼓励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规划》明确了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等,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给予支持。今年,已经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和设施建设。
6.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物流业统计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规划》提出要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7.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现代物流业发展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推动,《规划》提出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
8.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业人才培养在我国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物流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9.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物流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行业社团组织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划》提出要发挥物流业社团组织在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等方面的职能,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