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超对接”加速度

2009-6-3 1:0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王若懿
    作为商务部力推的一大模式——“农超对接”,一方面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平台,优质农产品借助超市完善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以最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的共赢。
    经常去家乐福、物美等大型超市购物的顾客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超市的生鲜卖场一般都设有农产品基地直供专区。在这里,顾客可直接买到来自田间地头的蔬菜水果,如北京大兴的西瓜、西山的桃子,山东的苹果等,不但新鲜,而且价格也不贵。这就是 “农超对接”模式给消费者带来的方便和实惠。事实上, “农超对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给流通环节瘦身
    在前不久由商务部主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跨国采购洽谈会上,组织大型零售企业、 “农超对接”试点企业与各地供应商进行采购洽谈是重头戏之一,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分别与各类型农村专业合作社、肉类食品公司和农业开发公司签约合作,积极扩大与农村市场的合作范围。徽商、百大等本土企业同样对此兴趣浓厚。据了解,本届跨采会的现场签约金额高达20.69亿元,可谓硕果累累。
    从2008年开始,农超对接便成为商务部力推的一大模式,旨在以此改变我国农产品流通难的现状,拉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直接走入城市的直接流通渠道。
    伴随农超对接的广泛应用,各大超市纷纷探索出 “标准要前移到田间地头,引导农业种植”的路子,以信息对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超对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紧密型对接,零售企业免费提供种子,确定种植面积、品种、标准,按协议价格收购。二是半紧密型对接,确定某一区域多少地按什么标准种植,不确定收购价格。三是松散型对接,把零售企业的标准提供给地方政府和协会,由他们牵头引导农民种植。多种合作方式不断紧密着农超合作,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专家分析,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农民如果卖出1元的农产品,到了超市成本就会变成3元,介于农民和超市之间的中间环节约分配了商品30%~40%的利润,而农民和超市只有10%~15%的利润。 “农超对接”省掉中间环节后,农民可以增加10%的收益,消费者可以获得10%的让利,其余10%~20%则被超市获得,可以说,农超对接起到一举数得之效。也正因此,农超对接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青睐。
提高零售业实力
    农超对接可以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对此,安徽百大合家福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深有体会。 “由于生鲜供应链的同质化和经营方式的同质化,导致超市生鲜经营越来越困难。同时,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商品价格非常敏感。这些问题时刻考验着超市的经营能力。而农超对接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人士告诉记者。
    为此,合家福超市采用产销对接、源头采购等方式,解决了一直困扰他们的经营难题,上述人士称。
    首先,合家福的采购人员由原先的 “坐商”转变为 “行商”,由原先的收购转变为基地采购。直接进大棚,看产品、谈价格、签合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
    随后,在安徽省农委、合肥市农委等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合家福与安徽省近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当地肥东县白龙镇成为合家福第一个“无公害”蔬菜专供基地,蚌埠固镇、肥东园瞳、长丰三十岗、舒城干汊河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合家福各类农产品基地,总规模达1万多亩。长年供应大白菜、西红柿、萝卜、土豆、黄瓜、草莓、西瓜等40多种蔬果品种。
    随着对市场了解的逐渐深入,合家福在与农村市场的合作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2008年合家福从各个农产品基地采购的各种农产品近7000吨,交易额达5000万元,而在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跨国采购洽谈会上,合肥百大集团现场签约金额更高达9.55亿元。
    为了令农超对接更加畅通,合家福超市还对名、优、新、特农产品实行 “零门槛”上柜,免收任何入场费并提供快捷便利的货款结算,进一步紧密了农超合作。
    令农产品有可追溯性,做到从“田头到餐桌”的一体化和安全管理,也是农超对接的又一大优势。
    据了解,2008年,家乐福在全国通过农产品直接采购的总金额高达5亿元。谈及农超对接带来的管理的便利性,家乐福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直接采购,不但让中间环节变得简单起来,而且从田间地头都有可追溯性,也建立起了食品安全供货体系,这在保障食品安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诸多问题待突破
    根据商务部的计划,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由此可见,农超对接虽然得到初步推广,但在国内的应用比例仍然不高。
    “表面来看,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间经销商吃掉了30%~40%的利润, ‘农超对接’似乎是件双赢的事。但为什么迟迟在我国得不到推广?” 安徽省徽商集团旗下红府超市的一位相关负责人提出疑问。
    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之一,徽商集团近年来在农超对接方面进行诸多探索,依托红府超市的平台,构建了农产品直采渠道。在探索过程中,红府超市负责人对困扰农超对接的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
    “这里面既有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质量管理意识不够、生产技术水平不足等问题,也有超市自身存在的农产品采购和营销体制不足、资金结算不畅、费用扣点等保障自身利益手段使用过度、损耗控制不力等诸多问题。”该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 “农超对接”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但在操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税务抵扣受限制,导致直采难度大;农产品的直营业务单个基地品类较少、周转较快、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超市规范运作鲜活农产品需要具备较强的经验和能力;一些省市农产品目前较普遍存在着加工和包装技术水平低、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不强的情况,附加值较低的情况;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良好农业规范的习惯,超市方面需要生产基地配合做大量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以解决保质期、农药残留等风险;受到直采能力制约,跨区域 “农超对接”虽然前景广阔,但起步艰难。
    专家指出,这些问题首先与农村市场的低程度发展密切相关。目前,零售企业大多与农民合作社合作,而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还处于规模小、管理资金和技术有限制的初期阶段,在信息沟通、管理水平方面无法与零售企业实现对接,导致农超合作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因此,要想将 “农超对接”驶入良性循环,首先需要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比如,农村合作社可以联盟发展。不过,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与农民三方协作,才能让农民真正受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百大合家福连锁超市等零售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从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训、指导基地生产、引导基地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等方面入手,完善农村市场和城市对接的 “接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