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并购重组中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

2009-6-3 0:4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 为应对危机,政府和企业同时选择了并购重组。理论上讲,并购重组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功能毋庸置疑,但是实践中,并购重组的高失败率又让人望而却步,除了并购重组中常见的定价、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等问题外,还会造成造成垄断行业的“国进民退”。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种“国进民退”现象呢?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进民退”值得警惕
    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在国有垄断比较集中的行业里,“国进民退”正在上演,这确实令人担忧。
    “国进民退”是行政干预和国有垄断的强化,这曾经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攻坚的堡垒,并在上世纪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实现“国退民进”。但随着经济的回落,在“保八”的政策目标下,受益于银行的强制性放贷,多数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并展开了大规模并购活动。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转型就是放开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国有垄断,构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但在保增长的目标下,地方政府显然更乐于加强在其主导下的固定投资以及对上游行业的控制,尽管这可能较为容易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但是却不利于就业,因为中小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作为一个延续老路的选择,“国进民退”的行为需要政府及时扭转,只有继续推进改革才能化解中国发展的终极矛盾。
光明网
地方政府做推手为哪般?
    在“国进民退”这股浪潮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推手作用。例如,山东钢铁集团并购日照钢铁公司的过程中,日照钢铁公司先是被银行断贷,再其后山东省省长会议拍板决定重组。在政府主导下,日钢最终被山钢集团“拿下”。
    在“国进民退”的案例中,既有民营企业因先天性不足而存在的诸多缺陷,但也掺合着复杂的体制因素,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种种利益博弈。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体制复归”。事实上,二十多年来,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着“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在其背后,是政府全力对市场经济的干涉。我国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就——政府退出市场,每次都会因宏观调控或经济低迷出现反复和倒退。
    现在一些地方有一种倾向,即打着提高集中度、维护经济安全的名义,对民营资本进行排挤和不公平竞争,进而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浪潮。相反,对地方政府来讲,国有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独享的政策资源、绝对份额的金融支持以及最终由财政兜底的“不坏之身”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
    这样的倒退行为都是不应该的。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转型就是放开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国有垄断,让民营资本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新浪网
“国进民退”是一种优胜劣汰
    事实上,若单作为一种现象,“国进民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需要深究的,其实是该种现象因何而来。如果答案是市场导向、公平竞争,则“国进民退”同样代表着优胜劣汰,而如果答案是制度歧视、资源错配,那么,这种“国进民退”不仅不会长久,还会因其使全体国民福利受损。
网易财经
“国进民退”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波教授表示,民企与国企在具有互补性的领域相互合作,利用可以共赢的资源,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市场行为。中小企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国企合作是一种不错的途径,有助于他们从粗放式向集约型提升。不能简单地用“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来定性。
    目前,美国各州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和工业规模,已经开始向公私合作企业投入大量津贴,并制定策略来打破公、私企业的界限,以期挨过经济萧条,创造长远的就业机会。公私合营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