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与上海的自我期许

2009-6-26 1: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776年,也就是上海被迫开埠六十多年前,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这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里,亚当·斯密指出,整个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交换”是“分工”的前提。“分工”和“交换”的发达程度受制于市场的广狭,而交通是影响市场广狭的决定性因素,水运则是交通中最为便宜的,所以,现代文明多发轫于水运发达的地方。 
  他说,地中海之所以是现代文明之发祥地,是因为地中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内海,没有潮汐,海面平静,其中岛屿棋布,在没有罗盘、造船业不发达的时代,是最为适合的国际航运区域。
  为了说明水运之廉价和高效,他对陆运和水运做了一个比较,在运输时间相当的情况下,200吨的货物,如经内陆水运,需要6至8人;而若用陆运,则需要100人、400匹马。若非贵重物资,是承当不起如此昂贵的运输费用的。
  “假使世界上只有陆运,则僻远地区间的商业,一定会无法进行。有什么货物,负担得起由伦敦至加尔各答的陆上运费呢?”亚当·斯密慨叹道。加尔各答是印度的港口,当时,印度正在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亚当·斯密迄今三百多年了,人类的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诸多的革命,但是,水运一直是最为廉价的运输方式。大体而言,运输成本以航空最贵,其次是公路,再次是铁路,最后是水运。
  1960年代以来,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造船业迅猛发展以及集装箱技术的广泛应用,远洋运输价格直线下降。任何去过美国的沃尔玛、宜家的中国人都会惊奇地发现,那里卖的物品大部分来自中国,而且价格基本上跟中国国内的价格差不多。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廉价的航运使得全球范围的大分工成为可能,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全球化”。
  海运少不了港口。事实上,从地中海的威尼斯、欧洲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再到美洲的纽约,然后再到亚洲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你会发现,这些次第兴起的世界级经济大都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港立市。(我们且不讨论那些主要依靠政治力气支撑的大都市。)
  而且,上述大都市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金融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水运的风险性格外需要金融业中的保险业服务,更直接的是因为物流和贸易自然会带来现金流,这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前提。
  建设“东方大港”是当年孙中山的梦想,跻身于伦敦、纽约之列,则是上海的自我期许。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