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轨道交通牵动万众心 支持1号线前期工程(图)

2009-6-25 23:3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拆,能快就快 
  沈军一连两天跑了5个部门,开了3份介绍信,终于为拆迁户徐云香办好了所有手续。 
  8天前,沈军刚从江东司法部门借调到百丈街道轨道交通拆迁工作组。70多岁的独居老人徐阿婆是他服务的第一位拆迁户。 
  阿婆有5个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有一个还远在美国,拆迁协议签不了。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跑到区公证处了解政策,从派出所开出证明,并与其海外的子女取得联系,签署了授权委托书。正式合同签订前,拆迁工作组又预支60万元给阿婆购房。 
  轨道交通1号线拆迁总量30多万平方米,今年要完成22万平方米。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一期工程线路又穿越市区黄金地段,商铺众多、地价昂贵,难上加难。 
  即将开工的1号线一期工程涉及海曙区需拆迁住宅、非住宅共373户,总拆迁量占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拆迁量的一半。 
  “8月底完成全部拆迁,为轨道交通开工腾出明亮空间。”这是板上钉钉的任务。5月23日,全市轨道交通首批拆迁签约,当天市府站和大卿桥站就签约住户56家。 
  利用签约户带动拆迁户是海曙的拆迁秘诀。基于过去一级地段和二级地段之分,汪弄社区一些拆迁户在拆迁补偿上有10多万元费用之差。老党员陈菊香、何明庆不但在协议上签了字,还带动十多家邻里街坊集体签了约。 
  由于安置房规划选址迟迟定不下来,江东区的拆迁工作受到影响。“拆迁户急,我们比他们更急。”江东区重点办主任寿建昱说,6月初,确定戚隘桥地块安置用地后,拆迁全速推进,工作人员一对一服务,拆迁手续一条龙办理。仅7天时间,40户拆迁户和7家非住宅单位签署拆迁协议,被上级部门誉为“7天速度”。 
  移,不拖后腿 
  5月14日早上9时,海曙环卫处保洁员俞连富最后一次仔仔细细清扫久久天桥。陪伴市民14年之久的久久天桥成为第一个给1号线“让路”的市政设施。 
  由于在市中心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钢结构桥梁拆除作业,交通压力大、安全隐患多,大部分施工在夜间进行。 
  当路口四个街角的立柱拆除后,全桥只剩中心平台,好似一座“孤岛”矗立在路中心。由于平台体积和重量都很大,极易因某一支撑松动导致整体结构失去平衡,拆除与吊装面临不少难题。为保证施工安全,市政部门首先拆除平台两侧部分,将体积最大的中间部分调至路边切割、分解。受施工难度和天气的影响,将中心平台调至路边20米的距离,操作人员用了将近4个小时。 
  被市民喻为“爱情圣地”的樱花小区也在“让路”之列,除保留中日友好园外,占地3.4万平方米的樱花公园全部搬迁,包括2.7万平方米绿地以及香樟、榉树、杨柳等1.7万株树木。 
  从5月下旬以来,江东城管局养护工人顶着烈日对园内的大树和草皮进行迁移。 
  树重超过10吨、最大胸径近60厘米的沙朴树曾是太阳广场的“明星”,而如今,这棵沙朴树却给园林工人出了不小的难题。“为了移植这棵树,我们动用了100吨的大型吊车才将其安全搬至‘新家’。”讲起沙朴树的“优越待遇”,海曙区园林养护中心养护科科长江金康直言是对自己技能的挑战。 
  据悉,全市共移植了10579平方米灌木和3257株大型乔木,目前,这些树木已都在青林湾小区北侧的苗木基地“临时安家”。 
  行驶在世纪大道上的司机或许不知道,在地下2米处,正在上演“乾坤大挪移”,两条110千伏高压线电缆赶在开工前移出。“轨道交通面子真大,中山路下管线多,涉及30家单位,一声令下,全部迁移。”市轨道交通指挥部负责人介绍,电力、通讯、煤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各个领域包干到户,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方案,在不中断市民正常生活的大前提下,抢抓时间迁移,坚决不拉轨道交通后腿。 
   忍,理解万岁 
  “地下施工犹如在一个坚硬的火柴盒里进行,不会给地面上的居民带来影响。” 
  6月11日,江东太古城社区党员会议室,80岁高龄的傅文华认真地记录着中铁十九局工程师范伟的一字一句。 
  傅文华所居住的北柳街78号和80号被定为房屋安全对比鉴定住宅。在未来5年中,60户居民房屋将被定期跟踪监测,采集的数据便于科研分析。 
  傅文华第一个反对:“福明路上出口够多了,能不能不在我们家门口设出口?” 
  第一次居民沟通会不欢而散,社区党委书记项亚芬将两个楼道12名党员请来,由中铁十九局工程师另开“小灶”。仔细听了分析后,党员们逐渐明白轨道施工是怎么回事。 
  “要不我们成立临时党小组,以后关于轨道交通建设,请大家出谋划策。”项亚芬乘机提议,有着50年党龄的傅文华被推举为党小组组长。 
  “我们60户麻烦点,以后方便周围上万户老百姓,退一万步讲,即使房子出现问题,也好有个凭据。”傅文华大道理和小道理一起讲,许多居民被说通了,很快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鄞州的中山华庭和盛世东方小区部分居民已经感到轨道1号线带来的不便,他们的停车位被征用,车子只能停在临时露天停车场,每天来回要多走10分钟。 
  江厦桥东站7月28日开工,留给40户拆迁户1个月时间找房子和搬迁。 
  即将竣工的世纪东方商业大厦被“南北夹击”:南广场临时改为道路,北部则被高压线包围,招商工作受到影响。 
  市第六医院4000平方米绿地被用作建设营房,医院正在申报甲级三等资质,硬件因此落下一大截。 
  …… 
  所有的不便和困难,或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真正体会。但在采访中,记者听到的不是抱怨,更多的是理解。正如轨道交通拆迁签约第一人李元雄所说:“轨道交通是利于城市发展、利于市民生活的好事,我们当然要支持。” 
  换个角度理解 多些耐心支持 
  在沿线居民和单位的一片理解声中,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有序推进,这让人欣喜,值得叫好。 
  轨道交通建成后,得福的是全市人民,但在建设期间,受重大或直接影响的则是沿线的居民和单位,这就需要换个角度来想、来理解。首先,轨道交通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出行问题的最终选择,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宁波建轨道交通,可以说是一种历史选择。为轨道交通“让路”、“忍耐”,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幸运。每个为轨道交通建设付出过努力的人,都将被历史和全体市民记取。再者,城市交通日趋拥堵,出行不便,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轨道交通建成后,城区交通方式将进入现代化阶段,居民出行将更加快速、准时、安全、舒适。支持地铁建设,利人利己利城市,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为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别的工程有所不同,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不仅社会关联度高、牵涉面广,施工周期也相对较长,对市民出行和周边居民、单位的不利影响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这既要求相关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把方便百姓放在首位,不断细化优化自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民、扰民,也需要广大市民树立“建设轨道交通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主动了解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多些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理解和支持地铁建设,努力形成人人为轨道交通建设出力、人人共享轨道交通建设成果的社会氛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