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新贵明珠耀西江 地级贵港建市13周年发展综述
2009-6-22 10:5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即将诞生的地级贵港市题词:“发挥区位优势,促进贵港发展。”
地级贵港建市1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贵港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带领全市人民,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加快发展的跨越之路、开放之路、和谐之路,贵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 在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中,贵港市因其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等优势在全国排名第149名,在广西排名第4名。如今的贵港,心齐、气顺、风正、劲足,高歌奋进在富裕文明和谐新贵港的大道上。
可以说,过去的13年,是贵港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13年,是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13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13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3年。
工业主导地位增强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建市之初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市情,贵港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以工业为主导,招商引资突出工业,项目建设紧扣工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经过对市情再认识、思路再谋划,市委、市政府近年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思路。2008年8月又提出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努力从地域的边缘转变为接轨的前沿,构筑珠三角连接北部湾的大通道,打造内河大港口,发展临江大工业,建设区域性新兴大城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活动的主题:“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构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贵港发展的方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建设热潮,贵港的改革发展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面对工业“短腿”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千军万马跑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投资规模大、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上。随着华润、华电、华强、台泥、爱凯尔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进驻贵港,形成了建材、糖纸、电力、冶金、造船、农副产品加工等大进大出的优势产业,推动国民经济跨越发展。1997年至2007年1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8.53亿元,比2005年增长71.9%;财政收入完成29.07亿元,比2005年增长7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亿元,比2005年增长70.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6元,比2005年增长65.7%;农民人均纯收入4049元,比2005年增长50.4%。今年以来,贵港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位居广西中上游水平。
贵港市“工业立市”战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工业“短腿”现状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到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已调整为24.2:40.5:35.3,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6月3日,地级市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座城市生态公园——占地480多亩、总投资1.03亿元的马草江生态公园项目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这几年来贵港市城市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地级贵港市成立以来,贵港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南国特色园林港口城市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品牌效应。按照“城市框架向南北扩展,产业布局向东西延伸”的思路,贵港市把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起规划布局,把工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了发展城市经济与搞好城市规划、美化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较好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下列一组数字充分反映了贵港这13年来的城镇化进程:
1996年,全市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仅为4.5亿元, 到200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7.5亿元,增长了23.8倍。2007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6.79%和30.5%,比1996年的26.5%和24.8%分别提高了10.3和5.7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7平方米,比1996年的不足8平方米增加了4倍多。至2008年底,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1996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4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20万增加到40多万。已建成的盛世名门、世纪经典、普罗旺斯等20多个上规模、上档次的优雅商住小区,使贵港市的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当前,贵港市还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有贵港特点的城市管理新路子,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积极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市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贵港这座古郡新城,如今已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大天鹅,初具现代化滨江城市的风采,并向区域性新兴大城市大步迈进。
“黄金水道”淌金流银
贵港,贵在有港,以港为贵。地级贵港市成立以来,贵港市大力实施“港口强市”战略,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目前,贵港港有码头泊位165个,其中千吨级泊位11个、500吨级泊位15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和5万标箱,为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创造了条件。到2010年,贵港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5000万吨、25万标箱。
近年来,贵港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亿吨级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大港口,建设大通道,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大幅增长,在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吞吐量由358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2507万吨,年均增加210多万吨。2008年,贵港港货物吞吐量3112万吨,继续跻身全国内河大港10强,保持西南、华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的地位。依托西江黄金水道,贵港市在沿江规划建设江南工业园等14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3.3万亩,建成1.92万亩,建成标准厂房20.3万平方米,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平台。其中,市江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8.8平方公里,目前进园企业40多家,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建材、制造、化工、饲料、电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中区。同时,按照“一区一品”、“一区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建立了桥圩羽绒集中区、木乐服装集中区、龙门食品加工集中区、平山编织集中区等特色产业集中区,构筑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城市的格局。
“黄金水道”的黄金优势已在贵港市得到充分体现。2008年,贵港市港口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6亿元,相关税收和交通规费5.5亿元,分别占全市GDP的19.1%、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8.9%。港口经济已成为贵港市经济重要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形成了航运促进港口建设、港口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天为乾,地为坤,天地之间人为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2001年以来,贵港市构筑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2004年开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1999年起探索出以兴建五保村为载体、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五保供养新模式。当前,贵港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仅2008年就投入2016.8万元救助灾民35.7万人;支出保障金1.18亿元,保障了低保对象20.8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2万人。到2008年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5.2%;全市通公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6%,通水泥路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0%;筹资9650万元建设了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市民的普遍赞誉。
13年来,贵港市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贵港市不断加大财政向社会事业领域投入和转移力度,仅2008年全年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就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两基”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攻坚全面实施,文化事业发展加快。话剧小品《巴儿狗罐头》2004 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金奖,广播剧《荔枝红透六月天》2004 年获中国戏剧小品评比一等奖,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荷花精萃文丛》集中展示了地级贵港市成立后的文学创作成就。新老作家先后出版了 20 多部专著,发表的单篇作品数以千计。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岁月如歌,展望未来征程漫漫激人奋进。全市人民13年的奋斗足迹,承载着荷城大地新时代跨越发展的豪情。贵港,这颗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再铸辉煌!(郑瑞福)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