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应对危机新办法分析

2009-6-21 2: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大规模地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制造业也遭到波及——出口订单急剧萎缩,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中国制造业步入“寒冬”。而身处“寒东”中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巧妙地借“风”助力实现转型,拓展新空间?
    
    上个世纪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制造业遭受重击,而服务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并起到非常重要的缓冲作用;而每一次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沼,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都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发一些新兴服务行业产生和优势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促进了产业层次进一步高级化。
    
    中国要发展制造业,重要的一条还是从单纯制造转向服务业。如果这种转型成功了,就会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而“跨进服务业”被不少企业看作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中,一条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价值链正在形成。
    
    服务业成为共同的选择
    
    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成熟的信息化手段。科技部有关人士认为,经过十多年的推动,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已有一定基础。面对当前金融形势,下一步的转变方向就是生产型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启动,计划总经费50亿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提供信息化共享平台等方式,培育一批生产型服务企业,降低服务企业和被服务企业双方的成本,以更小风险获取更多利润。
    
    而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拓展的过程中,部分生产环节势必被剥离出来,这就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机遇。宝钢下属的电子商务公司——东方钢铁公司,正盘算如何更多地为宝钢以外的钢铁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向钢铁业的第三方服务业拓展。在东方钢铁的电子交易平台上,目前已聚集了1500家用户,明年有望达到3000家。
    
    据了解,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宝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已率先与母公司脱离“母子”关系,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从为自家服务转向为社会服务。
    
    制造商不卖产品“卖时间”
    
    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开创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盈利新模式。作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他们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时间”的形式出售,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
    
    从卖产品到“卖时间”,罗尔斯—罗伊斯巧妙实现了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科技部高新司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处处长蔡文沁道出了如此转型的实质:将原有产销环节打开、揉碎后重新整合,选择自己最擅长或是附加值最高的那一段再造价值链,让每一段都更有价值。
    
    在美、英、德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扩张已非常普遍。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做了一个统计,全球500强企业共涉足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业;具体到每家企业,则有56%的公司在从事服务业,更有两成的跨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0%,发展空间巨大。
    
    “十一五”期间,制造服务业产业融合,将出现从技术外包向业务模式、基础设施的外包服务发展的趋势。如专业化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发展迅速;大型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出第三方机构,其服务对象不再限于自己的母体企业,而逐渐转变为所在行业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这些成功经验都表明,当前企业可以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为抓手,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积聚力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