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代业“中介模式”危机
2009-6-21 2:5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货主—货代—船公司“生物链”上,货代的权重越来越轻。一是航运市场的竞争主体间的实力对比太悬殊,二是货代提供的服务已不具有唯一性,其必然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银根收紧的政策之下,资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命根子,一旦在钱上被扼住喉咙就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业内人士透露,货代企业近来遭遇了双重压力:货主纷纷延期付款,与货代企业的账期达到50天,而船公司却把货代公司的付款期缩短为15天。
在货主与船公司为了自身的资金周转争取更多空间的同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货代公司却只好在“夹板”中苦苦挣扎,大批企业将被淘汰。
货代面临出口危机
中国航运资深专家吴明华认为,由于贸易规则都是货到付运费,账期的延长意味着占用货代企业资金的时间拉长了,这对货代、物流企业的资金流转必然带来不利。“去年,货代业的账期一般为44天,今年账期实际达到50天。”
“货代公司的资金周转压力越来越大了。”原中远物流货运某分公司经理算了一笔账:以每个标准箱的平均运费为800美元计算,1000个标准箱的小公司就要有80亿元的现金流。以前货代公司垫付费用的中间时间差大概为20多天,现在已经达到35天。
中国货主协会常务副会长蔡家祥指出,人民币升值、人力、油价等成本的高涨……各个环节都使得货主要求运价越便宜越好,账期越长越好。
人民币升值令不少企业资金收益为负差。东方国际物流集团仅今年1~4月的收益损失就高达450万元人民币,企业利润缩水。
油价飙升也是蚕食企业利润的另一罪魁祸首。
而真正敢于提高运价的企业没有几家。以拥有25辆集卡的某中型物流企业为例,每辆集卡每天需出运2趟,由于运价不变,按目前的油价,这家公司将每个月亏损15万元。
吴明华表示,今年上半年,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减缓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下滑,空运和海运的货量都比往年有所下降,国际货代行业面临出口危机。
中介模式面临转型
近期,上海召开了一次“出口危机时代货代企业新营销力研讨会”,吸引了700余家货代物流企业参加。针对货代物流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抉择,从商务部中国外贸研究员到企业老总们都认为,传统的单一订舱的中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货代物流企业应该尽快转型,否则只能被淘汰。
单一订舱服务模式遭到批评,原因是货代订舱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成本高。
为了争抢有限的货量,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货代、物流企业为了争取客户,不惜压价恶性竞争。而同时,在某些大型项目的竞标上,却又往往失利。
“国内外许多大项目通过招投标挑选优秀的物流企业,竞标方除了需要资金、技术实力,还需要具备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日本NEC公司最近释放的一个物流项目,就包含很多的条件要求,以单一订舱服务为主的货代、物流公司就无法中标。”吴明华指出。
订舱货代受到挑战,与价格日益透明不无关系。上海宝业外联发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物流总监杨礼伟称,为了节省物流成本,减少环节,越来越多的货主选择直接和船公司签订运输协议。如果以前这样的协议占总数的10%,现在则达到20%~30%,且有逐渐增多之势。
大的货主越过货代公司,不仅使货代公司只能做中小货主的生意,更使价格日益透明。中间价的减少,直接威胁了许多薄利的小货代公司和二级代理公司。
“上海的二级代理公司有2000多家。现在那些‘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货代公司,面临艰难的生存困境,改行的有很多。”杨礼伟说。
吴明华认为,货代、物流企业也应该对业务进行拓展,变“中介模式”为向上下游产业渗透。“货代企业应该积极、大胆地转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走上物流附加服务的增值台阶,如开展报关、运输配送。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这是传统货代企业特别是中小货代的战略抉择。”
据悉,中远物流、中外运等大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完成了转型,提高了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