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运车购买难题的背后

2009-6-20 16:5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李卫卫
    作为一家整车物流企业车辆采购的负责人,王平最近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为了扩充运输能力,他所在的公司从年初就计划购买一批商品车运输车,但是半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却迟迟没有进展。而偏偏在这时候随着汽车销量的不断提升,公司运力更加吃紧。在这种情况下,新车采购就显得有点迫不及待。
    “领导一再催促要尽快落实,好让新车尽快投入运营,可是目前行业现状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虽然看了不少车型,但一直都没有找到最理想的。”
    据王平介绍,目前国内用于商品车运输的轿运车多为铰接列车结构。对于这种车,按照国家《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的规定,其长度必须控制在16.5米以内,可按照这个长度,每辆轿运车最多只能装载6辆商品车。而根据目前国内的运价水平,装6辆车,物流企业非但挣不到钱,还得赔不少。于是,为了维持生存,很多企业不得不加长车辆长度,致使商品车运输市场出现了能够拉8辆、10辆商品车的轿运车。
    但这样一来,超限罚款的问题又随之出现,而且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为了弥补罚款增加的那部分成本,一些车主和物流公司又继续增长车长,以至于商品车运输市场甚至出现了一次可以装载12台新车的轿运车。
    装8台车、10台车、12台车,轿运车越加越长,也导致整车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按16.5米的标准,这三个车型不管哪个上路,都要被罚款,这种隐性成本都是必须要出的。而至于出多少,则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装的商品车越多,平摊到每辆轿运车上的成本也就相对较少。所以,很多汽车物流公司在主机厂招投标时,一些使用12台车的公司为了抢夺业务,会利用自己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单方面的压低报价,使得行业利润也被挤压到正常水平以下,而‘超限较少’的企业,只能吃哑巴亏。”王平说。
    另一家整车物流企业一位负责人的一席话,也从侧面证实了王平的这一说法。他告诉记者,去年,应业务增加的需要,他们公司购置了一批可以装载8台商品车的轿运车,可是新车投运之后,企业的利润反而大幅下滑。“车增加了以后,因为运价压得比较低,本来就不高的利润,再加上车多了以后罚款额也随之增加,导致利润的一大半都被罚掉。”该负责人坦言。“本来我们今年也想购进新车,可是想想去年的遭遇,这一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他颇为无奈地说。
    按照王平的说法,现在执法部门对于这些超限轿运车的态度是 “以罚代管”,司机开车上路之后经常是提心吊胆,甚至还要和执法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位轿运车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吐露心声说:“如果哪天执法部门对超限车下了死命令,就是不让上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像现在这个情况,8台车不让跑,交了罚款又放我走,我就索性变成拉10台,多两台车的利润专门对付罚款。罚得再凶了,也只能换成12台的,但这就更恶性循环了。”
    在这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面前,究竟买何种尺寸的轿运车,也成了越来越多物流企业的难题。如果按照现行国标购置新车,运营时难以与超限车辆进行竞争,但是如果购买了超限车,又要面临数额庞大的罚款。在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只能搁置计划,不敢轻易购车。但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持续猛增,现有的轿运车的数量显然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面是越来越恶化的竞争,一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物流企业因此陷入了一个“怪圈”。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行业协会和物流企业都在呼吁,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将轿运车从GB1589-2004国标中分离出来,纳入特种专用车的范畴进行管理。对此,专家也表示,与普通车辆相比,商品车运输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专用性,将其定位为特种专用车可谓实至名归。而且,由于我国的整车物流起步较晚,目前关于商品车运输的很多标准和规定还尚处于空白,将商品车运输车纳入特种专用车之后,也便于相关标准及规定的制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