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票”到钢市

2009-6-19 0:5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上海斯迪尔钢铁高级顾问 黄年生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就在一家大型钢厂从事销售管理工作,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即便现在退了休仍受聘于钢材市场和商会从事顾问和市场信息工作,历经数十载未曾脱离过钢铁一天。
    记得计划经济时代,钢厂产品出路全靠一年两次全国钢材订货和地方平衡会议来解决,钢价由冶金部制定,订货凭国家物资部下达的调剂分配单定合同。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钢材被作为国家“一类物资”严加控制,企业只有执行计划的份儿,随意变动、更改计划则被视为违法行为。
    在此期间,我曾到过当时苏中地区一个集体事业还算发达的县城物资部门做客户回访工作。该单位负责物资管理的领导告诉我,他们县每年只能分配到0.5吨高速工具钢 “钢票”;而且即便有了 “钢票”还不知道哪家钢厂能供货。
    高速工具钢是用于钢材切削加工用的刀具材料,当年能够有这半吨的 “钢票”额度,对这个县城来说算是幸运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有不少县级城市,还根本享受不到拥有 “钢票”的待遇。
    钢材这一品种可以说反映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变化进程。随着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钢材便在这一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舞台上表现得异常活跃,引人注目。
    80年代后期,钢厂有了一定的企业自主权,即完成了国家指令性计划,超产部分享有自行销售权,也可自行决定钢材价格。于是便出现了 “双轨制”——国家指令性任务钢材维持国家定价政策、超产自销部分企业可按市场价格进行调节。
    到了90年代后期,钢材也就从长期禁锢领域中解放出来进入市场,成为流通商品,钢价不再区分为计划内或计划外,价格放开,由企业定价,随行就市。
    记得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曾经历过 “十年徘徊”阶段。所谓徘徊,指的是中国钢厂里一直在年产3000万吨水平上徘徊不前。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工业的粮食——钢材,产量就像脱了缰的骏马飞奔疾驶,一发不可收拾。1亿吨、2亿吨、3亿吨、4亿吨……连续近十年我国形成了世界钢铁的霸主地位,同时钢材进入市场也造就了成千上万钢贸商的兴起,钢贸行业不仅替代了旧体制之下全国各物资部门和金属公司的 “蓄水池”作用,还为钢铁工业大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创造出成千上万亿财富和价值,反哺当地农村事业。
    毋庸置疑,在钢铁行业向更高档次方向的发展中,广大钢贸商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30年来,不少钢贸商规模越来越大,他们还承担起钢铁产品的延伸、加工、配送服务……真可谓,钢厂和钢贸商齐头并进,比翼双飞,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亮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