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9-6-16 20: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市委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把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未来十堰发展的定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把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课题交给市政协进行调研和论证。6月5日,市政协主席王铁军就这一课题主持召开了由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大家就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现摘要如下: 
  杨郧生委员:我们不能忽视十堰市长期存在并且势头良好的另一种独特的优势资源: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独特;二是医学医疗资源丰富。在医学教育上,十堰拥有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惟一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即郧阳医学院,还有2所医学中等教育学校,另有4所卫生职工中专,卫生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在卫生机构上,十堰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在卫生人才上,目前,十堰卫生系统拥有博士硕士近500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0%,中高级职称占10.2%,一些临床专家在十堰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不少病人慕名到十堰求医;三是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很高;四是毕业生对区域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卓越;五是对外医学教育和医疗技术交流频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把十堰市打造成区域性医疗和医学教育中心,将会为十堰市的二次振兴插上腾飞之翼。
  杨光进委员: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从我们目前规划和现状来看,过去由于时代痕迹的局限、规划理念的局限、政策法规的局限,造成现在在建设上出现短板,主要是基础设施脆弱、滞后,规划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市建设中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文化符号的空白使城市特色得不到彰显等等。二是从对资源的分析来看,十堰从建市开始都在山区进行,自然资源匮乏,还存在对山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三是从与周边毗邻城市比较来看,十几年前我们的发展快,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发展比别人慢了,但是我们有自己发展的交通、生态、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功能、公共设施以及城市人口素质优势等等。四是未来发展规划及发展周期预测,我们要以10-15年为单元,把握几点:第一,考虑到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我认为人口达到100万最为适合;第二,在城市规划上,要着力打造山地特色宜居城市,而不是沿袭过去车厢式开发;第三,在界别连接上,大家最担心的是行政区划,我们要解放思想,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区域统筹,做到统一城乡、一体规划;第四,在规划中要突出城市品质、品位和气质;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所有规划仅仅依靠专家、领导是不够的,要让市民、群众参与,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享用;第五,在规划的实施上,要加强立法,一旦规划经过法定程序确立下来,任何人不得改变,在建设中严格按规定实施,不能让规划朝令夕改。
  郭天林委员:目前我市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指标、农民现金收入上看,我们基本上都落后于襄樊、南阳等周边几个城市。为此建议:一是扩大城市规模,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达到一定规模,150至200万人口为宜;要打破以前的行政区划,解决空间狭小、发展块头小的问题;二是要打造产业主体,首先是重中之重的汽车产业,虽然东风公司总部迁走,但是我们的基础还很好,有雄厚的实力。我们要继续大力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升级,制定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努力推进目标的实施;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我们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要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努力做强做大品牌;大力构建综合性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物流业;努力挖掘秦巴文化。要通过十年、几十年强行的发展,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从而真正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熊郧津(市经委总经济师):十堰与周边七个城市比较,汽车产业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汽车城”品牌影响力较强,龙头企业发展潜力较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比较发达,专用车(改装车)发展前景广阔,汽车文化氛围浓厚等。在今后发展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上,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电力、医药食品等地方特色产业;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汽车工业与地方特色工业两手抓,城区工业与县域工业两手抓,整车生产与汽配生产两手抓;在发展措施上,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和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组织结构现代化、发展方式集约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力争使我市工业经济的成长环境、发展速度、企业规模、经济总量和贡献份额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李华山(市旅游局局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具有很多优势。有资源优势,我们独特的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有产品优势,很多产品在全国都是知名品牌;有交通和区位优势,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和运行带来的聚集优势等等。2000年左右,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建设旅游城市这个重要任务,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旅游十年规划目标。近年来,我市旅游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想通过3-5年的发展使旅游业的发展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经过10年努力使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旅游收入超过200亿,使旅游业成为十堰发展的第二大产业,仅次于汽车产业,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
  黄少平(市规划局副局长):国家和省级战略调整给十堰带来新机遇,大规模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了十堰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支撑十堰长远发展,是中部地区惟一四省相邻的省际边界城市,是重庆、郑州、武汉、西安四大都市圈辐射的核心地区,需要有一个次级区域中心城市等。十堰有幸正处于这样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地方,它所处的区域位置,要求它成为一个鄂豫陕渝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对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建议:一是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利用资源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完善产业结构,加快旅游业、文教卫生产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水电、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成几个具有区域发展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的新型产业。二是调整规划,保留充足的区域服务功能发展空间。例如,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建材交易中心、区域钢材交易中心、区域汽车交易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三是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区域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四是大力推进铁路和机场建设,构建区域交通中心。五是依托交通枢纽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在六里坪地区结合机场建设,构建航空物流中心;结合铁路编组站的改造,构建大宗货物交易中心;结合高速公路西出口的建设,在张湾片区构建钢铁、建材、服装等商品物流中心。六是开展区域对话,建立鄂豫陕渝边界五市的城市联盟。
  王礼华委员: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交通枢纽,对于把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意义。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结合部,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大城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左右,经过多年的努力,十堰交通已经取得了实际性发展,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交通瓶颈制约已经被打破。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十堰市城区为中心,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构筑起连通武汉、西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快速通道。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十堰交通枢纽体系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构成,以“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衔接”为主要目标,以铁路和公路路网建设及站场设施建设为关键。在公路运输上构建以一级客货运站为中心、连接高速公路的城际高速运输网,以二级客货运站为基础、连接国省干线的区域快速运输网,以农村客运站点为依托的农村通达运输网;铁路运输着力构建能力合适、服务完备的运输网;通过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使枢纽城市的交通集散功能更加高效,内畅外联更加紧密和协调,形成市际间快速通达,城乡间骨架路网连接,城市内便捷畅通,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突出,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带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徐志强(市人行纪委书记):金融部门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中,将努力发挥五种作用,保证市委决策的有效实施。一是支撑作用。在当前艰难时期,金融机构将继续执行适度拓展的政策,加大项目投资,这些项目包括铁路、机场建设,武当太级湖建设,万亩山地整理项目,东风孵化工业园8万辆扩能项目,东风渝安、三环工业园项目,以及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换代、旅游产业开发等项目。二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主要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推动贸易服务便利化。三是反哺作用。金融机构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扶贫扶持等方面支持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四是培植作用。积极培植更多的A级企业,慎重培植多种成份金融机构,培植股权融资乃至企业上市,大力培植全社会诚实守信的风尚。五是协作作用。通过加强反洗钱、金融稳定协作,制止和消除金融投机,探索相互之间应急性支持手段,发展与毗邻地区的资金流合作等。
  黎继华委员: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篇大文章。市委在确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的具体目标,制定了生态立市的规划。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承的。建设生态城,既是从十堰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提出来,也是十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一方面,我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对于涵养水源和保护水质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充分发挥我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使之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崔鹰笛委员:以建设物流产业中心为平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十堰物流业及其它产业向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十堰城市第四张名片。对我市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物流业,我有几点反思和建议:一是我市应建立政府综合协调机构,加快物流业发展,尽快形成集群效应,创区域品牌,创中国名牌。二是认真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坚持两手抓战略。即一手抓“双亿工程”大型企业的发展,夯实发展平台;一手抓“中小企业”的成长工程,巩固“税源基地”,做到“重工不轻商,抓大不放小”,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四是解决好市、区干部职工的同城不同酬的待遇问题,平衡各部门和各基层组织在招商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五是建立广泛的、多渠道的民主监督制度。六是坚决治理乱收费行为,健全权力运行的阳光机制。
  朱仕雄(市政协副主席):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应高度关注教育的先导性,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市,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一是依法保障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均衡配置教师,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实现区域内师资基本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二是优先发展中职教育,最大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围绕我市 “一主四大”产业和第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办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中高职相互融通的职教园和科技园,服务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三是做专做强高等教育,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坚持开放战略,高校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政策对接,与地方产业调整升级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相结合,与行业研发机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办出行业特色。四是扶持引导民办教育,实现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制定符合我市市情教情的民办教育地方政策,着力解决地方民办教育热点和特色问题。五是依法落实体制机制,强化城镇教育功能。完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职业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六是完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的作用,强化行政、企事业人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