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物流振兴规划对物流业的发展

2009-6-15 17:0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08年9月,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使华尔街上不可一世的数十家金融巨头一夜间纷纷倒闭或面临倒闭,而且还直接导致全球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重创美国,乃至世界实体经济。中国企业也不例外,原本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角色
    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已经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称之为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继续增多,“中国制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贸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
    一是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弱。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实体经济明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同时,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这些都会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
    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预计2009年不仅世界贸易量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的暴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是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桎梏。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确实是一个品牌小国、品牌弱国,与世界品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企业管理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还未能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架构不完善,企业经营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缺乏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公司管理层家族、个人特征明显。这也影响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
    因此,如何稳定外贸进出口增长,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竞争力,已成为中国抵御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自身采取何种对策?
    “中国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些中国企业高层抱怨说,“一方面是全球性的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拥有资金优势的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向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对双重的压力,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制造业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处在全球工业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利润率偏低。同时,集中于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高度依赖。”业内专家表示,在金融环境恶化、原材料价格升高、购买力降低以及国外品牌侵入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日益激烈的挑战。
    资金链成为当下中国企业生存与竞争的生命线,供应链管理将帮助中国企业适应金融危机下动态的、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反应敏捷性,并降低成本,保证资金链。中国企业要加强供应链管理,解决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快速整合外部优势资源,通过畅通的物流、信息流来降低库存、降低成本,并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进行一系列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内部调整势在必行,而在资金链为王的时刻,尤其需要升级供应链管理,增强市场反应效率,应对危机,保证资金链。
    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怎样的供应链管理
    当前的企业生存环境已经面临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烦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经理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企业的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1世纪初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四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
    与在危机关头采用裁员、减薪的方式节约成本,维持企业生存相比,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发现成本蓝海,获取第四利润源,无疑更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鼓舞人心。
    金融危机到来之后,通过供应链管理优化成本管理获取第四利润源,被管理学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学家从“临时抱佛脚”和“未雨绸缪”两种情况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短期效应和长远战略的作用,提醒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管理学家指出,“企业在危机来临时,临时抱佛脚,改进供应链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尽快获取第四利润源,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生存能力;而在危机之前,未雨绸缪,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不仅节约成本,提高利润深度,更能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和物流供应链管理将有望帮助中国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帮助企业发现成本蓝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