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全球供应链下的“中国制造”

2009-6-14 17: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美国《侨报》12日援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当地时间10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制造”的神话》的分析文章。该文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Robert Koopma)、经济学家王直(Zhi Wang)、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魏尚进(Shang-Jin Wei)合著。 
  摘要如下: 
  从鞋业、电子产品到厨房电器,到处都会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它已成为时代的象征。过去10年间,美国每年从中国的商品进口量由约81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3380亿美元。给人的感觉,好像所有产品都是来自“中央王国”。 
  可事实表明,近来有关“中国制造”的说法有些不妥。在过去20年间,产品供应链已经分布全球各地,几乎没有某一个商品是在某一个国家制造。 
  中国通常专于生产的最后环节:在出口给终极用户前,进行产品组装。事实上,美国从中国或印度进口的许多产品价值,其中也包括在其他国家制造的零部件或组件,美国就在其中。 
  根据我们的近期研究,外贸的本国含量(直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部分)占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45%,占墨西哥对美出口的34%。而其余部分从国外输入中国,组装后另行销售。如“中国、越南、美国、日本、再到中国制造”这样的标签,或许更为妥帖。 
  而中国与墨西哥出口产业的性质令两国国内投入相对不足。自1996年以来,两国50%以上的出口为“加工产品”,其中,中国企业从国外以优惠的关税待遇进口零部件,组装后将其出口。制成品销往美国、欧洲和其他市场,而全部产品价值以官方贸易统计方式算作从中国的进口。 
  在某些类型的产品中,比如消费电子产品,“加工贸易”占国家出口产品的90%以上。中国和墨西哥在这些产品上的增加值微乎其微,而对于电子装置、苹果iPod播放器以及手机等产品,其增加值不到20%。那些出口产品的部件及其附带价值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甚至是美国和欧盟。 
  那又如何? 
  首先,这意味着美国与中国和墨西哥的贸易逆差并不像见到的那样庞大。还有,美国与日本等生产零部件国家的贸易逆差或许被低估了。 
  应该承认,过去15年间,美国从整个亚洲的进口量略有下滑,但从中国的进口量却在迅速攀升。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再进口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中国只是通过从世界各地购入零部件、进行组装后航运海外,间接出口了这些产品。 
  其次,理解“中国制造”并不完全意味着,我们对其含义的理解有助揭谜。自经济危机开始,中国出口大幅下滑,但奇怪的是,出口下滑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似乎并未显现。这是怎么回事? 
  鉴于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的附加值较低,因此中国经济对出口的真正依赖程度,只是媒体报道中贸易数据的半数而已。其他国家或地区同样经受了中国般因出口减产所致的痛苦,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例如,美国每不进口一部iPod播放器,中国出口会减损150美元,但其国内的附加值部分只有4美元。换言之,每损失一部价值150美元的iPod播放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下滑4美元。而对于同一部iPod播放器,在150美元的价值量中,日本的国内部分却占到100美元,因此该国GDP会受到更大打击。 
  虽然中国的加工出口模式在危机面前或许会依旧,但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贸易赤字的方式。 
  当今世界确实已经形成全球供应链,也许是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妥帖说法——“各国制造”的时候了。(编译 董森)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