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发展不能“挖墙脚”

2009-5-7 16: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明确了发展目标,接下来上海该怎样将《意见》精神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落地”呢?上海交通运输与港口局研究室处长茅伯科表示,上海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上海必须抓住一个主要突破口,即洋山保税港区建设。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保税港区,2005年12月洋山保税港区开始运作至今,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旧面临诸多瓶颈,比如整个建设成本过高,企业商务运作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港口作业与后方港区配套设施衔接不够,主要功能发挥不理想等。茅伯科认为,虽然此次国务院《意见》给保税港区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能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关键还看上海能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政策。在这方面,上海还应该积极吸取全国其他保税港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比如青岛保税港区把现成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青岛前湾港区整合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这样一来商务成本降低,建设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建设时间短,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第二个突破口,就是尽快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区。此次,国务院明确了上海发展“一港三区”的建设格局,专家认为在建设中必须注意几大问题:首先是各区发展要统筹,不能相互挖墙脚,关键要争取优质资源,扩大整体增量。“一港三区”要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一些有力措施。其次,在航运服务功能区发展上,上海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港三区”范围,比如宝山区占据长江、黄浦江两江岸线,航运资源丰富,水上客运集聚,散货物流、港航物流、内贸物流发达。尽管在这次《意见》中,宝山并未列入“一港三区”的整体格局,但上海在进行航运功能布局时有必要统筹规划。 
  第三,必须建立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推进机制。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市场推进,政府推进还是二者结合?茅伯科认为,由于航运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建设过程,因此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在建设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推动,而忽略了市场、中介以及企业的动力。“所以如何扶持一些国际龙头企业,发挥市场作用,是上海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后,集疏运体系建设必须服从大局。专家表示,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上海港的箱量增加,而要从如何更好地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这一高度来认识。事实上,中央要求上海完善集疏运体系,一来是为了缓解上海环境资源承受力有限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因此未来,上海港集疏运体系的重点应该是完善水水中转,同时兼顾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展,努力扩大服务半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