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何时V形反转 历史表明最少再等两年

2009-5-6 12: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进口跌幅已远超过40年以来的低谷,它们的进口下滑深度可能已近底部。但中金等机构的分析认为,这轮全球贸易萎缩程度已较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网泡沫破灭时更为严峻,因此从底部回升至危机前水平的周期可能比以往(平均值1.5年)更漫长,目前V形反转无望。   而另一方面,经济深受出口拖累的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转型成靠内需带动经济仍需时日。
  ●美欧日贸易大大萎缩
  最新PMI调查表明中国步入复苏之路。
  4月份中国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3月份的52.4小幅上升至53.5.新订单、采购量及购进价格的表现尤为强劲。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复苏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撑。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1个分项PMI指标中,产出、新订单、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采购、购进价格6项指标超过50%,进口指标达到50%,但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出口订单、积压订单4项仍低于50%.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就业指标从3月份的48.6%上升至50.3%,于7个月来首次突破50%.这对就业和收入增长而言可能是个好兆头。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复苏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撑。
  高盛分析师宋宇认为,4月份PMI指数1.1个百分点的变化幅度很小,这种数据的精确性不足以把1%的提高视为4月份工业活动比3月份更强的证据。但是认为PMI指数连续5个月上升是实体经济活动增长自去年11月份的增长见底以来环比走势持续好转的明确信号。
  中金的一份研报分析同样认为,全球贸易萎缩渐近底部。
  这轮发达国家进口下滑周期始于2008年初。在过去的1年内,美日的进口量已分别下降了22%,而欧元区的进口下降幅度稍微滞后为14%,但都已远超过前两轮危机。
  中金认为,美欧日的进口下滑已从初期的轻微周期性调整转为从10月份起的深度下跌,反映了金融、经济危机并行而导致的全球性贸易萎缩。
  美欧日在2008年的贸易总和达到9万亿美元,等同于全球名义GDP的15%,他们也是新兴亚洲的主要出口对象。美欧日今年1-2月间进口值同比下降了2628亿美元,而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亦同比收缩了183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21%降幅的9个百分点。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的进口量在10个月内萎缩了13%,其后超过1年才回升至原来的水平,整个过程历时约2年。”中金的研报指出,从亚洲出口的角度看,多个国家3月份出口值录得首次环比上升,从另一侧面显示发达国家进口下滑深度可能已近底部。然而,此刻全球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体来拉动需求复苏,这使发达国家的进口在底部徘徊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意味着进口量从底部回升至原来水平的周期也将比以往的平均2年更为漫长,而新兴亚洲出口企业的产能过剩并也无法在短期内靠外部力量来解决。
  ●亚洲新兴经济体靠内需主导仍需时日
  发达国家消减过剩产能使亚洲区内加工贸易剧减,多个亚洲新兴体的进出口总额在近月内已分别创出历史最大同比降幅,启动内需,成为重要的一环。
  记者从商务部新闻办了解到,商务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扩大消费、创新生活”系列活动。
  据悉,商务部定于今年5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扩大消费、创新生活”为主题的促消费系列活动,要求各地商务部门紧紧围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工作重点,围绕社会消费时尚和热点,组织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主题性促销活动。
  商务部新闻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此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一是提升假日消费,利用节假日大力开展购物节、旅游节、文化节、嘉年华等活动;扩大会展消费,引导支持重点展会,促进品牌和老字号产品走向全国;提高家政服务消费,整合现有家政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便捷安全的服务。同时,对加大信息产品促销力度、扩大家电家具用品消费、提升汽车农机消费、促进民特产品消费、推动文化休闲旅游消费,结合当地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展各种促销费活动;等等,做出了具体的细则。
  据介绍,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
  但中金分析师刘奥琳认为,新兴亚洲靠内需主导仍需时日。在刘奥琳看来,新兴亚洲的私人部门因为传统和文化上较偏向积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致使它们的消费率普遍占GDP的40%-60%,较发达国家普遍占GDP的60%-70%为低。另外,大部分新兴亚洲的人均生产总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导致它们的收入前景恶化,使他们对消费更为谨慎。
  因此,各国政府的刺激私人消费政策对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成效可能较有限,外需下滑而引致的产能过剩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靠增加内需来解决。另外,尽管中国经济基本面强,但私人消费开支占GDP比率持续下滑,人均消费开支亦大幅少于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反映内需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靠内需带动经济仍需时日。
  ●亚洲新兴经济体是中国出口下滑主因之一
  相关数据表明:新兴亚洲占中国出口总和的38%和进口总和的49%,而且区域间有很深的加工贸易链,是新兴亚洲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刘奥琳分析认为,新兴亚洲市场进口需求减少亦是导致中国近期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中国对新兴亚洲的出口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了21%,为其总出口的20%跌幅贡献了8个百分点,大致相等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然而,这并不表示中国出口受新兴亚洲市场的影响等同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因为新兴亚洲区内贸易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但其出口的最终需求是由这些发达国家所拉动。
  新兴亚洲工业产品和原材料库存量高企,意味着进口可能继续减少。刘奥琳举例分析,以中国台湾为例:它的工业生产量近月已大幅下滑至2001-2002年科技泡沫破灭时的程度,但仍远高于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最低点,意味着仍有继续下滑的空间。而它的工业生产库存量仍在高位,其中机械和电力设备库存量曾升至十多年高点,尽管近月有所下降。同时,基本金属库存量也有上升,但比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低约50%.新兴亚洲产能过剩已超越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削减产能需时日,对中国的复苏产生负面影响。这可从其发电量和货运量的大幅下滑中略见一斑。新兴亚洲的工业用电量/能源消耗量已大幅下滑,幅度已超越了之前两轮的危机。中国台湾的情况尤其严峻。全球贸易萎缩也已令许多新兴亚洲的货运量暴跌,情况亦较此前的两轮危机更为严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