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三角”向温州开了一扇门
2009-5-6 9:5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核心提示:
期盼多年的“长三角”大门终于向温州打开,高层指名要温州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国家对长三角的新定位,更加突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央对温州寄予厚望的背后,意在改变长三角两翼北强南弱的局面。
“长三角”重新定位后,目前温州只是有了“名分”,作为这个“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今后的关键是增强“棋子”的分量,吸引决策层的关注,从而在技术、政策等方面享受优惠。当前,温州既要在宏观上规划建设好沿海产业带等工作,还要从微观层面做好人才的培养、留用等工作。
高层缘何“钦点”温州
今年3月底,苏浙沪两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签订了《关于建立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会商机制协议书》,“有计划地率先放开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限制”已经列入两省一市的共同研究课题。这表明,长三角教育全面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如果相关问题解决了,今后包括温州在内的浙江学生到上海上高中则要容易得多。
如果这项政策能够实施,这将是温州被国务院确认为“长三角城市”以来,许多普通市民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的好处。
去年9月,温州多年来期盼“接轨长三角,融入大上海”的梦想终于实现。当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指导意见》,“长三角”区域范围从16城市变更为两省一市(浙江、江苏和上海),意味着“长三角”的大门终于向温州打开。同时,国务院还指名要温州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层为何“钦点”温州?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张天长认为,首先是温州已基本扫除了接轨上海的时空障碍。之前,很多学者认为,温州与上海相隔600多公里,很难接受到上海的产业扩散与经济辐射。如今,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规划建设,使温州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温州是浙江省3大主要城市之一,又是人口资源大市,经济总量排名靠前。从“长三角”发展趋势来看,其南部地区需要一座大城市支撑,温州无疑是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一点是,温州具备稀缺的港口资源。”张天长说,与温州一起受到国务院“钦点”的还有连云港,两者同样具备港口资源优势。国务院明确要求这两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
在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看来,国家对长三角的新定位,更加突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国务院对温州寄予厚望的背后,意在改变长三角两翼北强南弱的局面,因为长三角需要温州这支巨大的民间资本大军,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加入“长三角”到底图啥
张天长说,“长三角”作为我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此外还将优先考虑一些重大产业布局。由于长期游离在外,温州在这方面曾失去不少发展机遇。
李丁富认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等优势显著,温州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在于科技含量较低。温州融入“长三角”后,有利于引进高科技,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
温州鞋企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长三角”的巨大作用。2000年3月,“武林门大火”之后诞生的奥康集团头顶“温州制造”的帽子重返上海滩,在“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开设专卖店,一度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此后,温州皮鞋的形象才重新树立起来。据了解,目前我市很多鞋企都在上海设立营销中心或信息中心。业内有关人士介绍,“长三角”是温州鞋业的市场重心,因为长三角的消费水平较高,通常情况下,长三角区域的销售额都能占到全国范围总销售量的1/4。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增长的动力引擎。上海无疑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不论房地产还是各个行业都异常发达。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朱康对说,温州加盟后,借助这个广阔平台,可以在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发展。如果温州长期置身“长三角”区位组织之外,不但原有区域优势不能得到发挥,而且会被边缘化,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孤儿”。
“门槛”前的冷思考
今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把温州建成“长三角”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张静在该《建议》中提到,目前温州还存在区域发展环境尴尬、中心功能建设不强、城镇空间结构不清晰,以及交通枢纽地位有待提升等问题。比如,温州虽然已初步凸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但对外交通体系仍显不平衡,尤其是与中西部地区联系偏弱,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温州的腹地拓展。从全省比较来看,温州的社会服务水平尚显落后,城市商务、金融功能不足,机场、港口的规模不够,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缓慢。温州要建成“长三角”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尽快克服这些制约因素。
按照新的定位,“长三角”要全力打造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主共同形成的杭州湾港口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港口群;同时整合沿江港口以及沿海其他港口如连云港、温州港等,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义乌设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
张静认为,温州港的发展取向应该是以浙西南、闽北、赣东地区为腹地,以能源、外贸运输为主,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港口服务业和港口工业,然后逐步把温州港朝区域性中转港推进,实现温州的主枢纽港地位。因此,温州要积极促进铁港联运,建设龙丽温西接线,加快甬台温复线的建设,加强与上海、杭州之间的区域性交通联系,进一步发挥对赣北、闽北、海西地区的辐射作用,同时协调温州永强机场与杭州萧山机场、义乌机场、宁波栎社机场以及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的功能,建设温州国际性空港,并配建航空物流基地。
“融入长三角,温州首先要强化自身功能,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朱康对说,台州之前已加入“长三角”,但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体系,事实上并没有从中享受到多大好处。
张天长对此亦持类似看法,他说,“长三角”重新定位后,对温州来说目前只是有了“名分”,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在要做的是加快转型升级,与“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趋向产生共鸣,形成最大的发展推力。时下,规划建设中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就是这样一个旨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平台。
一位博士的担忧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因此,接轨长三角,融入大上海,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留用工作至关重要。”市人才研究所博士陈东来认为,温州加盟“长三角”后,必然会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前来入驻,但温州目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人才储备工作较为滞后。
市人事部门对此亦引起高度重视,经过一年时间调研,目前已完成编制“瓯江人才计划”。根据计划,至2012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争取达到40万名,着力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3支队伍的培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该计划已被列入市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的十大配套措施之一。
陈东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相当重视,但关键还要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一片适合其成长与发展的土壤。“如果我不是温州人,我肯定不会继续留在温州工作。”陈东来拥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2006年抱着“为家乡做点事情”的想法回乡工作。她坦言,目前在市区买套房子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生活成本较高已成为温州留住人才的制约因素。
“人才的培养甚至比产品的生产更重要”,陈东来认为,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机制,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只有把人才留住、用好,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最终成为“长三角”这个大家庭中名副其实的一员。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