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三十年“中国制造”需要的是什么?

2009-5-5 23:0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尽管曾经一味推崇“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优势,然而一个话题却一直缠绕我们的思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这些“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不是真的那么长盛不衰?是否经得起后人们的推敲? 
  回顾这三十年,我们会找到很多让我们扼腕叹息的理由。相当多的企业仅仅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缺乏系统的规划,高效的运营,所有才会有那么多短命的公司。当然,我们同样也会找到许多欢欣雀跃的理由。一个企业倒下了,无数个企业效仿其模式又站起来了。但是殊途同归,企业的短视成就不了诸如“丰田”、“通用”这样的百年品牌。由于对于人力成本过分的依赖性,这些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很难与事俱进,去尝试新的手段和工具。
  时代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21世纪什么最具有优势,是信息化”。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技术早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单纯的依靠缩减人力成本的模式将被依靠信息化技术革新的模式所取代。尽管,人们还会习惯性的在人力成本的领域寻寻觅觅,但是这种寻觅已经收效甚微。毕竟这不会让后起者在这领域占据太多的优势和便利。未来的三十年,“中国制造”将会艰难的摸索其新的优势所在。
  前三十年,那种廉价人力成本换取竞争优势的模式将会改变,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以提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内的物流供应链整体效能的模式。著名经济学家郞咸平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在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现在沃尔玛柜台的零售价是9.99美金。整个产业链,我们只创造了1美元价值,而美国创造了9美元,这9美金来源于对于物流供应链整体效能的提升。所谓的物流供应链整体效能概括起来就是“六加一”。“一”是指制造,“六”就是创造出9倍价值的重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物流供应链整体效能本身已经不是简单的将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几个元素进行有机组合,而是通过物流信息化将这些元素进行高效的整合,从而让企业能够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优势和成果。国内最大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说:“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和优化整个物流供应链流程,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率,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前三十年民间资本的积累加上近些年来兴起的国际资本,正激发着“中国制造”奋勇前进。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这些“中国制造”背后的企业在今后自我经营或者并购、上市的旅途中,仍要接受新的考验。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决定了这些“中国制造”的背景将会被改写,新的模式必将催生新的“中国制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