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产令”能否止痛
2009-5-26 23:4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杨世新 实习记者王成应
“限产令”的出台,作为国家部委下发的一份政策性指导文件,无疑对国务院此前发布的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具有积极推动意义。但是,“限产令”目前正面临着“冰河期”的双重考验,业内对此颇具争议。乐观者说,“限产令”能够抑制落后产能,保证钢材市场稳定,防止钢价大涨大落,同时也有利于增加中方在铁矿石谈判中的筹码;担忧者讲,“限产令”在当前刺激经济和投资的大环境下,可能会给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限产只是权宜之计。
产能何以越限越多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表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即便把落后产能都淘汰掉了,我们的过剩钢铁产能依然有1亿吨左右,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工信部在《通报》中指出,当前钢铁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由此可见,国内需求依然疲软,产能总量依旧过高。
去年下半年以来,钢铁生产企业一直在减产和复产的抉择中挣扎。今年春节后钢价略有回升,于是减产企业纷纷复产,而后巨大的产能积压不久便又将钢价推回了原位,迫使企业重新陷入减产、限产的轮回。
在这场金融危机下,根据价格波动调控产能,似乎成了钢企唯一的生存选择。对此有业内人士说,如今钢价再次触底回升,这也许正是工信部出台“限产令”的初衷。那么,“限产令”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对此,业界说法不一,但更多的还是担忧“限产令”会遭遇阻力。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减产限产出现了一种怪象:中央越是严令限产,地方钢企越是盲目生产,结果导致产能总量越减越多。“眼下很多钢铁企业为了抢占或者保住市场份额,在产品趋同、质量趋同和市场趋同的情况下互拼产量,导致‘越生产越亏本,越亏本越生产’,从而让企业陷入一个怪圈。”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一语破的。
“产能越限越多,关键在地方利益,在追求GDP的冲动下,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不想吐出口里的肉。”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限产与地方GDP挂钩紧密,地方政府为了推动GDP增长,常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变相放松了对限产政策的执行。“即便有产业政策的明文规定,有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保证书,落后产能总有机会死灰复燃,总是拥有顽强生命力。”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如是说。
徐乐江的话道出了业内的一大怪象。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生产规模力争控制在4亿吨左右,而结果不到一年时间,钢铁产能却超过了4亿吨,控制目标被迫调整至5亿吨。
2007年4月,为了确保淘汰落后落到实处,国家发改委与河北、山西等10个主要钢铁省市签订了第一批钢铁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而到2008年,我国的粗钢实际产能达到了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
“地方政府在对待这些落后产能上,各出对策,钻政策的空子。”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比如,由当地有关部门批准或企业自主建设,将原属淘汰范畴的300立方米以下的改扩建成3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将20吨以下改扩建成20吨以上的转炉项目等。
对此不合理怪象,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直言不讳,“一些地方政府暗中保护了落后产能。”
日前,国家发改委再次提出淘汰落后产能规划目标,未来三年内钢铁要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然而,国家屡屡出台减产限产政策,却屡屡遭遇“产能越限越多”的尴尬,彼时的措施未能挡住钢铁企业的扩产冲动,新一轮的“限产令”最终能否控制住产能总量过快增长,是否还会像以往那样出现戏剧性怪象,广大业内人士对此表现出极度的担忧。
供需失衡产能难限
“尽管大型钢铁企业一直在限产,但利润仍然巨幅滑坡。”业内人士指出。
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粗钢产量为4341.3万吨,同比下降3.9%,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163.1万吨和5291.5万吨,分别增长0.4%和2.6% 。当月粗钢日均产量为144.7万吨,同比下降3.9%,环比3月份的145.5万吨下降0.55%。该数据表明钢铁企业减产幅度不大。
而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为3311万吨,日均量为110.4万吨,环比减少1万吨。由此可以推算,当月中小企业粗钢产量为1030.3万吨,日均产量为34.3万吨,环比则增加0.3万吨,仅次于去年6月份峰值。
对于上述两组数据出现的一减一增现象,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艳平指出:“中小企业开工情况好于大中型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钢厂减产作用。”
胡艳平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同时基础品种如螺纹、线材下游行业启动相对较快,市场表现较好,原材料价格水平比较低,大大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产能严重过剩使中国钢铁产量居高不下,跟各地中小钢厂借助其成本优势,生产恢复较快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如今已成了 ‘世界的钢铁仓库’。”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说,危机已经压在每个钢厂头上了。
按道理,“限产令”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大型钢铁企业,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形势却出现了变化,在中央一揽子刺激内需政策的带动下,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反倒成了受益者。
单 尚华告诉记者,目前国
内大型钢厂都处于限产状态,限产
比例为10%~20%,其中,武钢限产20%,河北钢铁集团限产10%,宝钢至少限产20%。
对于新一轮限产,工信部《通报》剑指中小型钢铁企业。而在上一轮的扩产中,中小型钢企则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信部指出,前期高价原料库存较少、低端产品市场拉动、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和环保标准执行力度不够、承担社会责任较少等因素,让各地中小钢厂借助成本优势,生产恢复较快,使增产存在较大盲目性。
目前,国内钢铁业正跌入“跌价—减产—涨价—复产—再跌价—再减产”的怪圈。价格下跌,大型钢企减产,中小型钢厂停业观望;而一旦价格上涨后,中小型钢厂就会抓住机会加紧复产,从而导致产能的暴发性增长,最终形成了“大型钢厂限产,中小型钢厂赚钱”的怪象。
“这种奇怪的行业现象,进一步导致产能无序释放。”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董事长张祥青感叹说,钢价的回升无形中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增产扩张欲望,这对于下游依旧孱弱的市场需求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需求不足是当前钢铁行业必须承认的现实,而只有供需达到平衡时,钢材价格才有可能触底并反转。在当前,需求放缓,产能能否控制住,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一方面要扩大内需,要求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又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任务存在一定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刺激经济的成果,可能不会真正重视产能过剩问题。”宝钢集团专职监事缪永耀这样讲道。
断粮抽血只待重拳
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据业内权威人士分析,近段时间来钢价之所以大幅调整,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经济下滑、出口受限、钢铁库存积压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房地产业不景气,内需对市场拉动不强,也加剧了钢价跳水。
“由于钢厂前期囤积库存较多,减产效应短期内难以迅速奏效。”业内人士表示,因为近期是传统施工高峰期,建筑钢材有小幅提升,但是热轧、冷轧板材等钢材价格指数仍然很低。钢铁分析专家认为,工信部此次出台“限产令”,很可能是在实施一种“断粮抽血”策略。
根据中钢协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排在增产前50名的绝大部分是500万吨以下的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年初至今,由于大量中小钢厂的复产,抵消了大型钢厂减产的作用,众多钢铁企业在经历去年四季度的去库存化后,又面临再去库存化的沉重压力。”国内一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人士说。在钢铁业这一波产能扩张的背后,大钢厂在亏损,小钢厂却在红火盈利。过剩产能该如何限制,业内人士纷纷提供“解术”:必须对盲目投资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断其粮、抽其血”。
对此工信部提出,各地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责令列入淘汰类的落后炼铁、炼钢、轧钢生产线停止生产,已经停产的严禁死灰复燃;进一步加大银企衔接工作力度,对落后钢铁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据了解,这是我国钢铁行业首次出台的最为严厉的整顿措施。“遏制产能是老话题,但这次的力度比以往都大。”单尚华对记者说。
此外,中钢协也正在组织钢铁生产企业对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实行自律性限产措施,还将和五矿商会研究进一步减少进口铁矿石中间贸易商和钢材贸易商数量的措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单尚华表示,自律性限产措施主要是实行分区负责制,目前已经在执行。
同时中钢协还指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钢铁落后产能进行统计调查,完毕之后将会公布具体的企业名单和设备。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和设备没有及时被淘汰,地方政府将被问责。
不论是大型钢铁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已为时不远了。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