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互补——中国巴西经贸评估
2009-5-23 23:0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日,巴西总统卢拉率庞大的代表团访华,在这次以经贸为主题的国事访问中,两国不仅决定制订广泛涵盖现有各双边合作领域的2010—2014年共同行动计划,而且签署了包括百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在内的一批经贸协议。
紧密的政治经济利益
中国和巴西两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典型的双赢:中国可以给巴西提供大量的消费品、技术装备和他们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本;巴西则可以给中国提供大量原料、食品和能源,对巴西的投资也有利于中国通过对外资产多元化增进其安全和收益,这一点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尤为重要。尽管巴西某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害怕中国竞争,并为此在一定程度上诉诸贸易保护主义游说;但巴西决策层应当认识到,对于巴西5000万—8000万贫困居民,中国几乎是唯一可以给他们无限量提供廉价消费品的国家。至于中巴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等高技术合作项目,更是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
中巴经贸关系不仅事关两国经济利益,而且具有政治利益。中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众所周知;同属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同样希望借助集体行动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正因为如此,巴西是里约集团创始国之一,南方共同市场、七十七国集团和十五国集团成员国,不结盟运动观察员,目前执政的巴西左翼政治力量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更为强烈。2003年,卢拉总统上台伊始就提出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对话机制,虽然最后只实现了俄印巴三国对话,但其借助集体力量跻身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决策核心的意图却展现无遗。
巴西外交部长阿莫林多次撰文指出,“金砖集团”不仅是一个统一行动的经济组织,它还应是一个政治集团,通过这种整合的力量推动国际秩序的平等和民主,实现世界格局的重组。正是基于上述政策主张,巴西一直积极推动6月15日将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四国”峰会。此次访华期间,卢拉总统5月19日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明确提出:“新兴国家被动反应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像巴西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金砖四国等机构的决策过程之中。”
“贷款换石油”
卢拉此次访华成果甚丰,合作项目涵盖政治、司法、农牧产品贸易、科技、空间、金融、能源、港口合作等众多领域,其中不少协议对巴西相关行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最耀眼的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签署的10年期10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
根据这项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将用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包括从中国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融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则同意增加巴西到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同时与中石化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亚洲公司签署的长期出口协议规定,2009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向中国每日出口15万桶原油,从2010起至2019年每日向中国出口20万桶原油,相当于每年1000万吨原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则规定双方将在石油勘探、精炼、石化以及产品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这份“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巴西所得显而易见:上百年来,国民储蓄率不高的巴西一直需要借助外资投入开发本国资源,在目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巴西两国遭到了资本外逃、资源企业收入锐减的冲击,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急剧增长。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制定了为期5年、投资规模1744亿美元的计划,打算开发其南部海岸外的海底石油储备,特别是石油储量可望高达800亿桶的桑托斯盆地,为此迫切需要外部资金助其一臂之力,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该公司今年从其它银行获得的另外200亿美元贷款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100亿美元贷款可解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燃眉之急,而中石化与该公司讨论未来对该公司上游开发业务开展股权投资,将进一步改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资本结构,从长期来看又可以让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得到中国这个巨大、持续增长的市场。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贷款换石油”协议亦有巨大战略利益。首先是通过反周期策略赢得较好的交易条件。为了避免付出过高经济、政治成本,并降低政治性风险,我们这样的资源短缺国家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海外资源供给,就必须奉行反周期策略,即在初级产品牛市期间不轻举妄动,而在熊市期间入市。随着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进入熊市,油价已经从高位大幅度跌落,手握充裕外汇资产的中国业已进入了大举介入收获海外资源的金秋。
其次是可以适度分散供应者和相应风险,并有助于从其他供应方处争取较好的交易条件,遏制他们“狮子大开口”的冲动。
第三,通过贷款换石油等大项目,中国可以维持和扩大中巴贸易规模,推动外贸多元化,降低对西方国家市场和技术的依赖。
第四,维护中国对外资产的安全和收益性。根据刚刚发布的《2008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8年末中国对外资产已达29203亿美元,净头寸15190亿美元。但中国对外资产结构的弊病在于官方储备所占比重过高(2008年末官方储备19662亿美元,占对外资产总额的67.3%),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中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据多数,由于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由此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把烫手的美元通过扩大进口、海外投资(包括贷款)等方式换成其它有用资产,对中国非常合算。
“市场价”的疑惑
在中俄、中巴两笔“贷款换石油”交易中,引起不少中国公众疑惑的是对方承诺未来以市场价向中方供应石油的条款,不少人可能认为用市场价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货物,无需额外付出贷款的条件。但即使不考虑在寡头垄断且高度政治化的国际石油市场上不能直接套用个人购买消费品的思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不同供给条件下,所谓“市场价”是不同的。假如中国的供应方没有贷款,他无法修建输油管道和物流体系,我们面对的市场上的供给是比较短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所谓“市场价”必然是较高的;中国作为买主提供贷款后,卖方可以修建输油管道和物流体系,面对的市场上供给扩大了,在此情况下实现的“市场价”必然是较低的。
在政治上,“市场价”条款更是这笔交易可持续的关键。中国承认一国对其自然资源的绝对主权,如果我们以贷款为条件,要求对方给予优惠价格供应,这样很容易在对方国内激起怨恨情绪,认为是“趁人之危”,这样的话我们即使签署优惠价格供应协议,未来也必然会遭到反对而横生波折。如果我们按市场价购买,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本币结算意义重大
虽未签署协议、但长期影响可能更加深远的议题是中巴贸易本币结算。在4月份的伦敦20国集团(G20)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和卢拉总统已经首次探讨了用人民币和巴西雷亚尔替代美元作为贸易货币的方案,预计巴西央行行长恩里克·梅雷莱斯(Henrique Meirelles)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就将会晤探讨这项议题。
由于本币结算有助于化解贸易信贷瓶颈约束(因为中国和巴西都不是美元发行国)和降低汇率风险,此举若真能付诸实施,必定有助于扩大双边贸易。由于拟议的方案是巴西用雷亚尔支付从中国的进口,中国用人民币支付从巴西的进口;而中巴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中国逆差,2008年中方逆差109.97亿美元,本币结算意味着中国将向巴西净投放人民币,换言之也就是可以用人民币换取实际资源,中国从中受益更大。而中巴贸易本币结算方案要付诸实施,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是必须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作为一种新兴候补国际货币,假如没有这一点,人民币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接受。为此,我们需要遏制许多出口部门推动人民币贬值以促进出口的冲动,从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更大的长远利益。
其次,如上文所述,由于中巴贸易中中方逆差,本币结算意味着中国将向巴西净投放人民币,加之人民币稳定性记录显然远远超过巴西雷亚尔,一旦实施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相信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人民币替代雷亚尔的局面。这种局面固然将是双方商人自主选择的结果,但也会给两国政府带来一些利益协调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在这种格局下巴西所持人民币顺差的回流途径。在当前体制下,巴西商人所持有的人民币收入可以通过其在华子公司等机构存放中国银行,或投入中国资产市场;但中国需要为巴西中央银行接受人民币为官方储备货币尽可能创造更好条件。菲律宾和白俄罗斯已经分别于2006年、2009年宣布接受人民币为官方储备货币,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也已经传出类似消息,而要让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认可的官方储备货币,我们还需要扩大和深化我们的国债市场及其对外开放。在这个进程中,考虑到我们的反危机计划正在给我们带来可观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增量,如果能够将经济刺激计划融资和人民币国际化结合起来,我们将可望获得双倍利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