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步伐

2009-5-20 23: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推进区域一体化,以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重构区域经济新版图、重塑区域产业新体系,是当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之一。宁波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更是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放眼全球,谋划长远,以国际先进港口城市为标杆,界定区域经济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成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影响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城市群。2008年9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出台,将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长三角地区转型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意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原则,赋予了长三角地区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更艰巨的发展任务。从战略地位看,长三角地区将在国家开放战略中肩负起应对全球竞争、率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使命,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门户和纽带功能。从转型创新发展的任务看,长三角地区将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这样的发展要求,今后一段时间,长三角地区高端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和梯度转移,都势必进一步加速。
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结构体系轮廓初现
保持区域内各城市相对合理的分工,实现相互错位发展,不仅对区域整体效应发挥,还是对个体竞争力提升,都非常有利。《意见》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结构、港口群结构、产业群结构都作了明确阐述。如在城市发展方面,提出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南京、杭州等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另外还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分工相对明确的城市群结构。这样的城市群结构,将极大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文化、技术、人才等方面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使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先进城市,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主要引领力量之一。
三、长三角地区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高增长
《意见》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多式联运系统,以及区域能源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了包括货运系统、客运系统、能源储备、交易中心、风电项目等建设任务。加快组织推进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顺利推进,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四、长三角地区空间的二次开发将成为新增投资的重要支撑
《意见》比以往更强调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紧缩了对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供给。明确提出,“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同时,对加快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集约化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等。今后,为了保证新增投资的较快增长,需要高度重视对低效用地、闲置用地的整治,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空间的二次开发。
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进程评价
宁波自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以来,港口、产业、城市逐步加快了互动发展的过程,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港城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演变逐步加速,开始步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时期。
一、港口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一)港口城市的内涵
港口城市是指水运交通特别发达的城市,包括海港城市和内河港埠城市。其中,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门户,城市是港口持续繁荣与发展的依托。追溯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港口城市迈向国际先进的过程,实质上是港口和城市的关系在互动发展过程中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首先,港口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使城市成为区域物流系统的进出门户,从而促进商贸、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使城市开始繁荣发展。其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港口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港口从作为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因子进一步向重要区位因子转变,使城市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基地,并逐步带动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兴起,特别是以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为特征的临港大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再次,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壮大,港口作为支撑城市开放优势的作用不断强化,并使城市经济进一步纳入国际分工和合作体系,成为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最后,港口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港口发展促进前、后向关联产业在城市集聚,经济腹地向纵深发展;城市功能和经济规模的扩张又反作用于港口建设,对港口发展产生更大的运输规模,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从而使产业向多元化发展,港口向枢纽化发展,城市向都市化发展,港城在全球经济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提高。
(二)港城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综览世界上著名的先进港口城市,都是以优质港口资源和现代化港口设施为依托,以开放型经济和现代港口产业为特色,以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为优势,使港口和城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区域经济体,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中心等。
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港城互动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港城互动发展的外在拉动力。在一推一拉的动力作用下,港城互动发展的媒介逐步发生转换,使港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以传统商贸为互动媒介的中转商贸型经济发展阶段。在开港初期,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直接推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港口对城市的影响以港务、集散部门的活动为主,港口城市的经济活动以运输中转和商业储存为核心。之后,随着港口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贸易以及更多的港口直接产业相继在港口产生。由于这一时期港口空间的机动性较差,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
第二阶段,以临港工业为互动媒介的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港口成为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位因子,促进港口直接产业加快在港区附近集聚,特别是以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为特征的临港大工业和出口加工业迅猛发展。同时,城市从简单地服务于港口发展到积极地利用港口,进一步提升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节点功能,使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腹地不断拓展。从而,以港口直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相互融合为特征,港口与城市开始走向一体化。
第三阶段,以非港口直接产业为互动媒介的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港口直接产业部门增速减缓,而前后向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使港口产业链不断延长,形成更趋完善、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港口开始向枢纽港转型发展,城市开始发挥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等功能。同时,城市的辐射扩散功能增强,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第四阶段,为城市经济自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可以通过自身经济的循环和积累扩大其规模、完善其产业结构,从而港口对城市的贡献度下降。进入城市经济自增长阶段后,港口发展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进入衰退阶段,即港口逐渐被城市内其他产业或附近港口所替代;二是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即港口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二、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建设进程
(一)发展历程
从港口类型和规模看,1978年以来宁波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至1985年完成由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开始跻身于我国大型港口的行列。二是至2000年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开始跻身世界12个亿吨港的行列。三是至2007年完成由海港向世界级大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列全国第二、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35万标准箱,列全国第四位,世界第十一位,进入世界级大港的行列。
从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看,工业化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贯穿了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整个发展历程。GDP总量从1978年的2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33.1亿元。其中,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重工业化特征明显,并于21世纪以后进入重化工主导阶段。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人均GDP水平也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GDP为437元,到2007年达66067元。根据钱纳里工业化的理论,以及我国工业化划分标准的研究成果,可以判断宁波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相当于东亚先进国家和地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同时,开放型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为开放的发达城市之一。2007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5亿美元,累计批准境外企业768家,分布国家达73个,外贸经营资格企业近9000家,国际贸易伙伴超过220个,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主导地位,全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从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水平看,宁波市已进入港口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转商贸型经济发展阶段。此时,宁波港的经济腹地比较固定,主要为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地区的近30个县(市)所需的商品和物资提供中转商贸服务。“六五”和“七五”时期,是宁波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起步时期,也是由中转商贸型经济发展阶段向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港口海向腹地的快速拓展和陆向腹地港口物流需求量的迅速扩大,使港口货物吞吐量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从0.64和1.11下降为0.36和0.47。这表明,港口腹地处于扩张期,港城之间的关联程度下降。从“七五”后期开始直到“九五”末,是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在适度重型化战略的推动下,临港工业成为港城互动发展的主要媒介,使港口货物吞吐量对工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迅速上升到1.38。这表明,在港口腹地扩张以后,宁波市临港工业迎来蓬勃发展,并成为提升港城相互关联度的主要媒介。“十五”时期,是由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普遍进入景气周期,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港口物流量呈全球性爆发式增长,使宁波港深水良港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腹地进一步拓展,基本确立了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国际远洋干线港的地位。同时,由于港口物流增速远超GDP增速,港口货物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下降到0.68。从2006年以来,宁波市开始进入多元化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服务业逐步取代临港工业成为港城互动发展的主要媒介,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功能逐步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对服务业的弹性系数迅速上升到1.21,并带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上升到1.07(见上图)。这意味着,在港口地位上升、货物流通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出口贸易、会展经济、现代物流、国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使推动港城互动发展的媒介逐步多元化。
(二)成效评价
按照港城互动发展的机理,港口城市的先进性可以从产业延伸、腹地扩张等方面来审视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配套服务支撑、物流园区建设和内陆运输联系通道建设等方面来审视城市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港口功能和城市地位的匹配性来审视港城互动发展水平。
1、经济规模快速壮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宁波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2007年人均GDP已经超过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5000美元的门槛线,与国内先进城市上海、深圳的差距不大。但产业结构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临港工业精加工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临港服务业层次仍然较低。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R&D投入不足,发明专利授权数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步伐亟需加快;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高端新兴行业发展较为缓慢,辐射范围和服务能级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2、开放型经济成为主导力量,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仍处低端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既是宁波市推进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大市的30年,更是加快港口建设、成为国际深水大港的30年,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国际化城市的30年。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就固然可观,但从城市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来看,仍处于以二产为主、过度依赖外延式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参与国际竞争仍以低价战略为主,产业附加值率较低;国际产业价值链仍处低端环节,自主品牌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0%?20%。要实现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竞争方式向价值竞争转型,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型,必须经历一段较长时期艰苦而又卓越的创新发展阶段。
3、港口航运能力已跻身世界大港之列,增值服务功能相对滞后。就口岸进出口总额、港口吞吐能力、航线开辟状况、航班开通状况等指标而言,宁波市港口国际化水平已经较高,但航运企业实力、服务层次、增值能力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不足,国外航运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数较少,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不高,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集装箱货物价值量较低。
4、城市硬实力要素已形成规模优势,软实力要素配置能力严重不足。宁波市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宁波市的港口开发开放息息相关,通过以港口为龙头,包括物流园区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实现了港口物流的大吞大吐,支撑了宁波市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的跨越,为宁波市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信息技术、人才优势、金融实力、宜商便利等城市软实力要素,将逐步取代港口吞吐能力、工业制造能力等硬实力要素,成为决定宁波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的首要因素。与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相比,宁波市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相对较强,主要的差距在于支撑城市功能向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的软实力要素配置能力较为落后,宜商便利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信息城市建设也还处于较为落后水平,智力资本、人才优势、金融实力等方面则差距更大、难度更大,发展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宁波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伐的战略重点
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不仅对于巩固和提升宁波市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功能和地位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充分发挥宁波市比较优势,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客观需要。
一、融入长三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综合考虑宁波原有的发展定位,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国际先进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宁波的城市功能定位应把握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争取与南京、杭州并列为特大城市,发挥“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是积极发挥港口城市特色,培育形成产业优势,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性、专业化的重要中心城市。三是加快推进包括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临港工业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根据这一思路,宁波的城市总体发展应定位为“浙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与总体发展定位相适应,港口要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深水枢纽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要发展成为“区域性专业化现代服务业高地”;制造业要发展成为“长三角主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支撑功能,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城市”。
二、体现港城特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功能是产业体系的表征,产业体系是城市功能的内质。宁波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起与国际接轨、体现国家战略,又有宁波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增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支撑功能。
一是夯实港城多元化发展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和浙江省港口战略联盟,加快建设联系中西部地区的“无水港”和“五定班列”,尽快建成服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运输物流大港。加快港口资源优势到临港工业优势,再到内外贸联动发展优势的转换,尽快形成集聚内外贸、国际金融、专业会展和中介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大市。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在继续推进重化工发展的同时,启动发展知识经济,依靠信息化提高工业创新发展能力, 广泛开展制造业服务外包推进工作,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工业化道路,提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三是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在继续改造提升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最大化。重点构筑完善以装备制造企业、航运服务企业等为核心企业、联系国际市场与周边生产服务企业的优势产业链,增强宁波在区域经济中的产业链控制水平。
四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和块状经济广泛开展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活动,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融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使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和优势特色块状经济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的创新基地。
五是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继续凭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努力增强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供给和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实施严格的能效考核和环境评价制度,提高产业的空间准入门槛,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统筹发展
按照提升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地位、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宁波要在港口、交通、能源储备和交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作为,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优势。
一是建设服务长三角和内陆地区的物流大港和贸易大港。宁波港的重点和优势在于发展集装箱、大宗货物的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应积极争取多式联运建设项目,推动甬金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以及杭甬运河改造、港口集疏运通道等,重点打通宁波向西南和西北方向的经济联系通道,同时吸引周边城市和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服务企业、大型专业会展服务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集聚发展,大力推进物流大港和贸易大港建设。
二是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引领谋划一批大交通项目。宁波市对外交通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仍落后于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为了加快拉开都市经济圈框架,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积极争取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同步对接沪杭高铁和京沪高铁的建设,以增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三是承担国家能源战略,加快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仍比较脆弱,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人口稠密,制造业集中,能源消耗量更大,能源保障能力更弱,基本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外部调入。建立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更多发言权,规避国际风险,对加强区域能源安全很有必要。宁波争取这一布点具有一定优势,无论是港口码头硬件设施、储备仓库、原油管道建设,还是石化产品供销网络,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势
改革不仅是激发发展活力的根本途径,也是转型创新发展时期紧抓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开放是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最大动力,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迈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围绕港口城市的特色和民营经济的优势,宁波要重点推进以下三大举措。
一是联合浙东城市,共同发挥民间资本充裕活跃的特色优势,争取开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设立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并藉此在长三角地区各要素市场统一开放进程中实现率先突破,奠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先发优势。
二是积极争取有利条件,促进多种形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商业型自由贸易港区和工业型自由贸易港区相互融合的趋势,以及单一目标的自由贸易港区向多目标自由贸易港区转化的趋势。目前,国际上自由贸易港区通常是集贸易、加工、转口贸易、金融多功能于一体的。从宁波市实际情况看,已先后批准成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为进一步整合提升,发展成为综合功能型的自由贸易港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把梅山保税港区作为离岸金融试验区。宁波市离岸金融的开展也具有相当基础,在梅山岛相对封闭的区域开展离岸金融既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可以先期鼓励现有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入驻梅山保税港区,同时积极争取把梅山保税港区作为离岸金融试验区,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