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三种模式 三次转型升级铸就深圳榜样

2009-5-16 0: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个观点,一个要求,五个字——向深圳学习。”省委书记汪洋在上个月珠三角现场会上给各市布置了新“作业”。珠三角各市陆续踏上深圳的土地,前去“求取真经”。作为紧邻深圳的“兄弟”,在新一轮区域竞合中,东莞何去何从?东莞该如何向深圳学习? 
  5月11日,到深圳学习考察的市党政代表团提出,东莞最需要从七个方面向深圳学习。深圳到底有哪些具体经验可供东莞参考借鉴?本报将推出“向深圳学习”系列报道,今天推出产业升级篇,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后,深圳从1986年开始第一次经济转型,通过抓工业深圳迅速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到1994年,深圳开始第二轮转型升级,将高新技术产业列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到2005年前后,深圳明确开始由以IT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为“高增值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三次转型升级,为深圳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今年一季度深圳交出的答卷:实现生产总值1740.90亿元,增长6.5%,高于广东5.8%的水平。
  经验1:进与退
  三次转型
  步步高升
  由5个人的小作坊,到成为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高科技企业,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里的深圳研祥集团用了16年。研祥的秘诀在哪里?一是自主创新,一是自主品牌。
  在深圳,像研祥这样全国叫得响的企业还有很多。中兴、华为、比亚迪……它们代表了深圳从“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向自主创新高端转变的一个个里程碑。
  深圳今天的成功看似水到渠成,实则经历了进与退的艰难抉择。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还是一个农业小镇,一夜间崛起大批“三来一补”企业,这种情形与东莞当时的境况尤为相似。
  1986年,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开始了第一次经济转型,重点是抓工业,并为工业化创造基础设施、金融、物流体系等配套条件。不到10年时间,深圳迅速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1994年,深圳GDP上升到全国第6位。
  1994年前后,大量“三来一补”加工业外迁至邻近的东莞等地区。深圳怎么办?
  “以退为进”,深圳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深圳需要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不是一味依赖低成本。”深圳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三大支柱,先后制定实施了50多个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对于迁移到外地的“三来一补”企业,深圳不再惋惜和忐忑,而且成功化解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本世纪初,深圳又意识到土地、资源、环境、人口“难以为继”,2005年前后,拉开了第三次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由工业变更为服务业——工业转向高增值化,经济主导力量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培育出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名牌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在金融海啸肆虐之时,深圳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大族激光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事实证明,深圳“没有被抛弃”。
 经验2:攻与守 
  “腾笼换鸟”的三种模式
  深圳的转型升级,经历了一次次转变的阵痛,也是一次次攻与守的抉择。“三来一补”企业离去后,“金丝雀”又是如何引来的呢?
  细致梳理深圳的“腾笼换鸟”,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工改工”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上沙创新科技园为典型。
  上沙科技园转型前,集聚着一批低端企业,设施残旧,环境脏乱差,年产值只有6200万元,税收492万元。福田区痛下决心,开始“厂房再造、产业置换”,对16栋旧厂房进行了产权不变、结构不变、规模不变的再造。
  引什么项目?2006年,机遇悄然而来,中国移动通信高峰会上,深圳部分知名手机研发生产企业希望在深圳建立手机检测机构,福田区几经努力,引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此设南方手机检测中心。如今,园区入驻企业73家,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去年产值达10多亿元,并吸引了30多家手机企业入驻,一时间被人称为“手机之都”,实现了产业向高端转变,人口向素质转变,效益向高产转变。
  来此学习考察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感叹道,旧厂房搞了新兴产业,实现了“腾笼换鸟”、产业转型、人口优化的良好效果,这对东莞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二种模式是以“工改商”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华强北为典范。这里发布的“华强北中国电子价格指数”,成为影响全国乃至东南亚电子市场交易的“晴雨表”,华强北商业街的日均客流量50万人次以上,销售额跃居全国第一。
  华强北的打造,正是深圳发展中央商务区战略的一个侧影,福田区以创新的“城市更新单元”模式开展华强北改造,打造出了全国最具影响力、辐射海内外的电子产品交易中心。
  第三种模式,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是最近深圳提出来的新目标,多数创意园是由传统制造转型而来。田面创意园,由田面工业区改造而成,厂房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改造前51家企业和100多家小租房承租。
  转型中,同样遭遇了部分人的反对,在经过细致工作和合理补偿后,园区成功改造,目前已进驻国内外设计企业70余家,包括全球排名前50位的10位大师的工作室,成为国内首个吸引全国乃至世界顶尖设计公司和人才的聚集园。
  经验3:破与立
  超前布局10年发展之策
  “深圳的政策都是写在纸上的,各个部门一有新政策,都会组织企业学习。”深圳研祥集团总经理孙伟对深圳的创业环境感到很满意,“我们市长(许宗衡)说了,你们企业要学会‘榨干’政府的资源。”
  开放的政策体系让企业安心搞研发,政府甘心当好服务的角色,正是这一破一立,成就了深圳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007年2月8日,为深圳工业发展未来5~10年奠定了发展主基调的《深圳工业发展策略》白皮书首次对外颁布,这个含金量极高的白皮书,明确了深圳的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如实施“1136+X”工程,即巩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突破,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三大战略产业发展壮大,保持电气机械、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服装、钟表、家具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进一步促进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
  去年,深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言“深圳经济可能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深圳如何再度引领发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自主创新大会,推出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以及一系列突破性的配套政策。
  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生产方式的演进和创新,成为深圳化危机为机遇、谋划长远发展的基础和重大选择。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蔡德麟表示,深圳产业创新也由此呈现出鲜明特点: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源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
■专家视野 
  向深圳学什么?
  自主创新、法治经济和公民社会
  这次珠三角现场会之后重提学习深圳,实际上出现在一个更大的新历史时期条件下。这个背景体现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后,未来30年发展的道路往前看,我们要走向哪里?过去30年虽然我们发展得很快,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我们的很多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发展的路怎么走,发展的模式是什么?经过的改革积累,大家收入增加了,钱包鼓起来了,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深圳经验包括哪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发展上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之路,市场竞争上往法治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渡为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深圳涌现了华为、中兴、万科和招行这样一批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成长起来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深圳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如何借助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在市场中壮大,这是其他城市要学习的,包括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东莞。
  搞市场经济不是完全放开了,更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政府既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又不过度干预和代替市场。深圳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东莞也提出了阳光政务和服务型政府。
  在社会转型上,深圳提出逐渐转向一个以公民为本的民主、法治社会,目前依然在探索。东莞和深圳外来人口非常多,这点很相似,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实际上与社会管理体制相关,深圳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践。
  虽然这次珠三角现场会上提出了“向深圳学习”,但东莞在一些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第三产业在东莞的比例逐步提高。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郭万达
  深圳的三次产业升级
次数 时间 升级内容 升级结果
第一次升级 1986年 重点是抓工业,为工业化创造基础设施、金融、物流体系等配套条件 迅速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第二次升级 1994年前后 政策重心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量“三来一补”加工业外迁至邻近的东莞等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带动金融及物流产业迅猛发展
第三次升级 2005年前后 由高新技术产业转向 “高增值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2008年,服务业比重超过50%
  转型升级 东莞向深圳学习什么? 
  高剑 
  向深圳学什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把学习深圳转型升级经验列为第一项。很显然, 东莞转型升级殊为急迫, “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因此,深圳过去的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和今天仍然持续展开的产业升级转型作法,对东莞极具“他山之石”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珠三角东岸的几个城市中,东莞与深圳的联系最为紧密。如果把深圳视为一个经济增长极,那么,东莞就是这个经济增长极的第一辐射层。上个世纪90年代,当深圳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型时,东莞部分承接了深圳转移出来的企业,加上直接投资于东莞的台资和港资企业,才形成了今天东莞庞大的经济体,成就“东莞制造”的名声。
  东莞当下进行的产业升级转型,虽然与深圳所进行的几次产业升级转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已有很大差异,但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机理和逻辑依然相通,同样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升级,同样是持续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并在持续承接过程中,逐步提升产业层次。因此, 深圳升级转型的经验可为东莞所用。
  首先,东莞要学习深圳“忍得住经济增长暂时放缓”的意识,更要学习深圳如何防止大面积的空心化。当年,在深圳的产业调整中,“腾笼换鸟”曾经让一些企业外迁,而增长速度放慢,引来许多非议。但是,随之就有部分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成长为强力企业。深圳能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能防止产业大面积空心化,正是深圳仍然保持领先一步的原因所在。深圳能做到,东莞也能做到。
  其次,东莞要学习深圳在升级转型中适度发展重型化产业,做大做强企业和创造品牌企业。正如专家所言,产业的适度重型化,是深圳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特色,今天这些重型化的企业比如,汽车产业的比亚迪、电子产业的华为,对深圳经济产生高强度的拉动作用。于东莞而言,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是东莞的主体,但是,对产业适度重型化是维系产业健康所必要的。近期,东莞引进汽车产业和飞机产业就是正确的方向。
  第三,东莞要学习深圳大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创建现代产业体系。毫无疑问的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目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加速成长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应有之义。承接国际资本梯次转移, 深圳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正是深圳经济强盛的一个原因。东莞要学习借鉴深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