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领带:追寻合作 扩展商业秩序

2009-5-16 0: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今年3月下旬,一家名为浙江正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在嵊州成立,其出资人为“天佳”等6家当地领带企业。与此同时,当地领带巨头——“巴贝”及5家领带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成立类似物流公司。 
 “两家物流公司的年供丝量,可以达到1万吨左右。”嵊州市领带协会副秘书长周庆余表示,该协会的问卷调查表明,嵊州领带产业年用丝量在6000吨以上。在此之前,嵊州领带企业的原料,几乎完全依赖外地供应。 
  从这一产业上游的切口开始,一场行业性的整合,在嵊州领带业拉开序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遍地都是领带工厂的嵊州,一些企业正在从竞争转为合作。这种商业秩序的扩展,对于领带集群的发展而言,是一次跃进。
  大变革前夜
  就像长三角那些遍地的制造业中心一样,在过去25年间,嵊州领带的起家、勃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
  作为轻纺工业的领带,由于其门槛低,一时间,缺乏资金、技术的大量农民拥入这一产业。在25年后,和很多“轻小集加”产业一样,嵊州领带的缺陷也开始显现。
  “一家稍微大一点的领带企业几乎什么都做。”当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原料采购、到印染、再到打线,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这导致了嵊州领带企业的“小而全”。
  在产业起步之初,这种模式支撑了各个领带企业的利润。显然,如果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几乎每道工序都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
  企业个体对于利润的偏执,也导致了嵊州领带产业的发育不够完全。“嵊州领带块状经济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是‘准集群’,与集群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缺陷。”嵊州市领带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以领带面料织造为例,嵊州领带的原料主要有二:一是桑蚕丝(白厂丝),二是涤纶丝(人造化纤)。在嵊州仅桑蚕丝年用量就在6000吨以上,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本地桑蚕资源有限,只能靠各自为战外出采购,而原料价格一有风吹草动,随即影响到嵊州领带的利润。
  在产业集群内部,同质化竞争也导致了自相残杀。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某次,3家面料后整理企业的老板在一家领带工厂老板的办公室相逢,他们一起去兜生意。
  2007年,昔日的“冤家”共同组建了“三鑫整业”。这是发生在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中的最早一次带有江湖义气式的整合。按照约定,三家企业在原有资产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实行技术、人才、市场共享,并分担市场收益和风险。
  按照周庆余的说法,此次整合是减少产业内耗、并朝企业做强方向转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中最直白的表现是,以前3家企业用的3只锅炉现在变成了一只,以现行的煤、电价格计算,每年就节省了上百万元。而办公室、车间等负责人从原有的3名变成1名,减少了冗余的管理层。
  在整合之前,三家企业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面料平整度、亮度和柔软度等。整合后,被各家工厂视为立业之本的技术得到了共享。
  在周庆余看来,“三鑫整业”的这次行动,是嵊州领带业进入大变革前夜的一次胎动,从原来的各自“掘金”到理性携手,嵊州领带业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产业“成人礼”
  今年起全面推行的嵊州领带上游产业整合,看起来更像是整个产业的一次“弯道超速”。
  从产业链上看,两家组建和正在组建的物流公司,将对嵊州领带业发展起到莫大的助推作用。两家物流公司的12名股东均为领带业界的“带头大哥”,其用丝量、出口额均占全行业的一半以上。
  物流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是,在产业上游,将原材料采购集在一起,通过股份公司外拓桑蚕基地、收购兼并印染厂和打线厂,整合四个环节,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发挥协作配套效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
  从理论上看,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方案。据当地对1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其全年白厂丝库存平均每月291吨,按每吨18万元计算,每月平均库存达5238万元,色丝库存平均514吨,库存资金1.45亿元。专业物流公司的运作,无疑将极大地减轻企业财务成本。
  目前,外拓基地都将进行。嵊州市领带协会有关人士透露,两家物流公司都有准备赴云南建立数十万亩蚕桑基地的合作意向,并将通过控股当地丝绸公司的方式,以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另外,嵊州正在将嘉兴等地的供丝大户纳入自己的采购体系中。
  组建物流公司,仅是领带业上游整合的开始,嵊州同时提出的一个目标是打造“全球真丝产业集聚地”。这一目标的实现与物流公司的发展不无关联之处。
  在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建造白厂丝仓储、色丝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这一方案正在嵊州酝酿。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真丝贸易,对于嵊州而言,是将潜在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的一个过程。
  从现有的市场格局看,中国的茧丝绸交易中心主要有二:嘉兴和广西。积一二十年之力而建成的这两大交易中心,目前看来并无被撼动的可能。而嵊州发展“全球真丝产业集聚地”,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并获得胜出,显然尚需时日。
  “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这是长三角经济腹地在过去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普适性经验。而在此过程中,很多专业市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如诸暨大唐袜业城,不仅是一个袜子的贸易窗口,更因为袜子原料市场就在家门口,使得它在与其他市场竞争中,在时间、生产等各项成本控制上得以胜出。
  有业内人士指出,切入专业的原料贸易,是嵊州领带在上游的一次破题,就像是一场“成人礼”。虽然嵊州通过内部竞争的方式组建两家物流公司,但这是否能带来贸易繁荣、并让家门口物畅其流,带动全行业的起飞,尚待观察。
  政企互动
  每一个决策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嵊州领带业的上游整合,却是这个不确定性年代里的一个高明之举。
  “这个事情是逼出来的,领带现阶段要生存,靠的是产业整合,内部挖潜,以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周庆余说。
  受全球经济变动影响,嵊州领带业近年来危机不断。受困于外贸摩擦、全行业微利、产能过剩等原因,2008年,嵊州市领带协会发动了集体提价。这是其争取下游话语权的一次努力,也是最为成功的自救行动之一。
  在金融危机袭来的背景下,依靠单一的提价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并逼迫嵊州领带业再次内部挖潜。“以前企业都是一条龙式的,各个环节都涉足,五脏俱备。”有关人士表示,原来粗放路走不下去了,只能做精做专,这一共识也催生了企业“求大同、存小异”的全局思维观,从而导致了上游整合的发生。
  各家企业放弃蝇头小利,着眼长远而携手,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嵊州市领带协会。据悉,物流公司的股东均为该行业协会的成员,为一个产业谋共同的未来,催生了整合的动议。
  这项动议结果获得了政府的支持。领带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一次调研中,当地市政府负责人听到协会的构想后,随即召集主管部门研究了这一想法,从而加速了构想的形成。
  而在今年召开的嵊州市委读书会上,嵊州市委书记郭敏作了《实施集群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长篇报告。在这份长达10多页的报告中,郭敏将领带产业集群提升到一个城市名片的高度来进行理解,并将集群内部该如何演化提出了清晰的思路。
  目前,《嵊州领带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党委、政府讨论通过。这份完整的构想涉及25项事宜,而其主线是打破企业间的界线,将各种领带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从而真正塑造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