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企业理性转型:从"代工出口"到"内外兼修"

2009-5-11 22: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过去的大半年里,深圳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蔡正富时常向他众多的台商朋友讲述这样一个观点:“你以前没做内需市场,那么今天一定要做;如果你今天还不做,明天一定后悔。‘内外兼修’,是台资企业的理性选择。”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出口为主的台资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遭遇订单锐减的窘境,而蔡正富担任副董事长的深圳艾美特电器去年在大陆的销量却大幅成长四成。
    这位在大陆市场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资深台商说:“我可以肯定地讲,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内销的增长将成为大陆台资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记者近期走访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省的众多台资企业,了解到转战内需市场正成为广大台商谋求“转危为安”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波
    罕见的经济寒流席卷全球之时,大陆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被台商们认为是“雪中送炭”。
    广州市台协会长程丰原说:“大陆内需市场是我们的‘避风港’,更为台资企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台资企业皇冠集团董事长江永雄则说,以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大陆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台湾市场的60倍,“台资企业若能善加利用,这次危机不会是一场灾难,而会成为一大机遇”。
    在当前全球贸易下滑的形势下,将部分闲置的出口产能和产品转到大陆内需市场,是台资企业缓解出口压力、稳定生产的重要举措。在大陆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国台办、商务部等部门的积极指导下,台商们正积极进行战略“转场”。4月中旬,商务部在天津举办“台资企业产品内销对接会”,有近150家台资企业与会。
    佛山市台协会长、锡山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屏山说,公司今年计划将在大陆的品牌店从5个增加到15个。他说:“当企业外销订单受到很大影响时,我们开拓内销的步伐将稳步推进。”
    广州台资企业三奇石矿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显章的工厂有一半生产线暂停,但他仍显得轻松乐观。3年前,他就针对内需市场创办了家居饰品公司,以连锁方式培育品牌和销售网络。
    目标锁定,台商们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有效达成。林显章提醒说:“与从事外销只要接单代工的模式不同,开拓内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品牌建立、产品转型和销路构建等。台资企业必须以长远为计,扎实推进。”
    蔡正富则认为,台资企业在开拓内需市场的道路上,首先要摆脱对内销不熟悉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已有一批台资企业在内销上取得成功,事实证明,这条路是完全走得通的。
    为解决台资企业开拓内需市场的一些具体困难,大陆各地政府采取了细致的扶持措施。广东省台办主任陈国兴介绍说,广东计划举办相关活动,为包括台企在内的外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牵线搭桥,同时支持台资进入商业流通领域,鼓励台资企业开拓农村市场。
    记者在东莞市外经贸局了解到,该市安排了约2亿元,对外资企业依法内销进行奖励;还联手沃尔玛、“阿里巴巴”等,帮助出口企业利用实体和网络销售平台开拓内需市场;进一步优化内销审批环境,促成黄埔海关制定扶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的8项措施,建立起“内销快速通道”。
    已从“单打独斗”演进到“产业链群聚”阶段的台资企业,也正在谋求通过“抱团”方式凝聚力量。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正在广州筹建“台企联鞋业B2B创新园区”,计划集聚势单力薄的中小台资企业,以“聚沙成塔”之力破解开拓内销的实际难题。
    东莞市台资企业协会则正规划集合中小台商,成立大卖场和物流中心,打造以台资企业优质产品为主的批、零销售平台。东莞市台协副会长谢庆源说,转战内销必须打造品牌,这需要的大量资金往往是中小台资企业难于独力承受的。成立大卖场和物流中心,有助于集中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利润。
    “出口转内销”当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两条腿走路”方能稳步前进。大陆在引导企业参与内需市场开发的同时,也推出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和扩大出口。多位台商也提出,开拓内销是一方面,台资企业还必须深入研究外销转型。
    程丰原认为,出口的阶段性萎缩并不意味着海外市场就此消失,台商应一手开拓内需市场,一手根据外需的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内需市场是一个契机,台资企业应借此在大陆进行更为合理的事业布局。只有内外销兼顾,才能增强抗危机能力。”林显章说,他的规划是内销以北京为总部,外销中心仍设在广州,同时将生产基地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记者 王攀陈键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