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重组须着眼国际竞争力

2009-5-1 9:5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王恒利
    去年以来,随着宝钢、武钢的跨省重组,山东、河北钢铁集团的成立,我国钢铁业的整合呈加速推进的态势,预计今年还将有大量钢铁企业重组,前十大钢厂的产能集中度在去年42.6%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在预料之中。
    不过,在已发生的钢铁业重组案例中, “去市场化”的态势愈演愈烈。正如本报3月17日社论 《“民消国长”的隐忧》中所指出的那样, “此轮整合潮中,清晰地呈现出国有钢铁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趋势。在市场逻辑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样的趋势定然容易引起争议。”
    但钢铁业重组 “去市场化”的形式远不止于 “民消国长”,除了大量的民营钢铁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逐步退出市场之外,连国有钢铁企业重组的背后,也更多地体现出行政意志,市场逻辑明显缺位。
    比如宝钢,这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三年前曾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12年的产能要达到8000万吨。虽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宝钢的收购兼并大力支持,但重组进程却屡屡受挫,退出了邯钢新区,与包钢还在进行马拉松式的 “恋爱”。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与笔者交流时曾坦言,如果未来两年没有更大的实质性行动,宝钢8000万吨的目标很可能会落空。
    与此相反,山东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天津钢铁集团的筹划乃至挂牌,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时间之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尽管挂牌之后会面临着 “整而不合”的局面。
    宝钢尴尬现状的背后,折射出当前钢铁业重组进程中的特殊生态,即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以省 (市、区)为单位形成钢铁集团,比如山东、河北、山西以及天津,通过行政指令将地方国资控制的数家钢铁企业合而为一。类似于宝钢、武钢、鞍本这三大央企,无法染指钢铁大省的优质资产,只能将收购目标瞄准边远地区的钢厂,比如八钢、柳钢、广钢、韶钢等。
    钢铁企业乃利润大户和就业大户,地方政府不愿意失去控制权,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之下,整合省内钢铁企业的意愿强烈,排斥 “外来户”的心态由此产生,这是行政意志推动钢铁业重组的根源所在。
    近几年国外有两起钢铁集团兼并案例值得关注,2006年上半年,米塔尔以186亿欧元现金及换股方式收购安赛乐,成就了全球头号钢铁企业;当年年底,印度塔塔集团通过资本市场,以92亿美元报价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英荷科鲁斯集团。国际上通行的重组是在市场主导下进行的,这在我国并无先例。虽然2006年年中宝钢在二级市场试图举牌邯郸钢铁 ,但在地方政府的斡旋下,以失败而黯然收场。
    通过 “非市场化”、 “去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的钢铁业重组,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前景,钢铁集团将以省为单位划分,产业集中度虽然提高,但随之而来 “国企病”亦成为隐忧,比较优势难以发挥;效率低下、反倾销案件频发,中国钢企国际竞争力减弱,最终被 “后起之秀”印度赶超……
    可以说, “去市场化”的重组是我国由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强国的 “拦路虎”,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产能集中,并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甚至会拖累中国钢铁业。对此,地方政府及各级国资部门不能一味追求 “短平快”式的企业重组,而应该从行业的生态着眼,保护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维护健康、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正确行使出资人的职责,以重组为契机加强股份制改造,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遵循市场逻辑,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以要约收购的方式完成重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