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
2009-4-9 13:2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编者按:1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业因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而跻身十大产业之列。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领域,是其他九个产业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媒介。国务院日前下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规划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信息化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中将发挥什么作用?本报特别邀请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把“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作为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点工程,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如采用条形码技术,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在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上实现产品跟踪,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实现运输的合理化、仓储的自动化、包装的标准化、装卸的机械化、加工配送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成本降低,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
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节约物流费用成本,还可以创新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目前,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支撑物流业开展新业务、实现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的基本手段。例如,德国大企业集团采用集成供应链,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对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递。美国广泛应用互联网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的信息沟通和降低物流成本创造了条件。
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反映物流业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了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在全球配置资源,调整传统的物流形态,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但现阶段我国在物流信息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调整和振兴我国物流业,必须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形成新增长点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以先进技术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升级改造,以信息服务延伸现代物流业的增加值。因此,物流业的振兴,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并以应用带动国内自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应用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当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在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落后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最大软肋。如果推进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品与物流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RFID等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必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服务快速、安全、可靠、低费用的需求,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运用也必然能够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二,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当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能力弱,网络分散,而管理信息化水平低是导致出现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供应链管理(SCM)、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尚不足1/10。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低下直接造成了我国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和手段过于简单,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物流管理软件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为我国物流软件企业的成长与高端突破带来了难得的机会。据博科资讯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的预测,2009年中国物流供应链软件市场仍将处于爆发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1亿元。
第三,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当前全球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业务模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交易额迅猛增长。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对物流配送等相关支撑服务业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业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三流”中,物流既是保障,也是基础,因此,电子商务的最终成功还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物流体系。此次现代物流业被纳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中,将使电子商务搭上现代物流业的快车道,从而驶入发展的高速路。
从管理信息化入手 提高企业物流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
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各项管理业务的协同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些综合系统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根据博科资讯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在进入物流信息化行列的所有企业中,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然而进入高端领域信息化协同阶段的企业仅占4.7%。这充分说明我国约有2/3的物流企业,其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实现了办公文档电子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少于1/3的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核心业务上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支撑,仅约有1/20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
据调查,美国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在内部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另一方面与供应商和客户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关系,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日本松下配送中心采用自动化装置、射频数据通信(RF/DC)及条码等自动数据采集(ADC)技术,安装了一系列自动化设施,实现了仓库自动化管理。
物流企业要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就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各环节的融合。如依托EDI支持公司之间订单、发票、物流信息等作业文件的传输,采用条形码技术和RFID识别物品信息、跟踪物品流程等,应用GIS为物流提供运输最优路线、最短路径和设施定位等;使用GPS为用户提供货物动态空间信息,包括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运输货物车辆所在位置、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完成对物流的确认、跟踪和控制。
从标准体系入手为物流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围绕营造物流信息化环境的目标,要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技术兼容和信息共享,促进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集成,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形成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协调、合作机制,在不影响各部门现行正常工作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研究确定有限开放信息系统接口和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各类系统及技术之间的兼容,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源,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实推进区域平台建设。
第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维护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中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共享范围、数据保密、信用认证等方面的制度与法律法规。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投资。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投资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机制。
第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建设进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行业平台作为试点、示范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加快推广,把各行业、各区域的信息平台纳入全国平台建设,形成全国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五,支持相关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设立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推进物流相关技术创新,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入手提高行业和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以自己为核心建设信息网络,最多是以某一个行业或小系统建立这种信息网络,缺乏统一、开放、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跨行业、跨区域物流的网络实际上在国内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些网络信息共享程度低,致使物流成本偏高和物流效率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和企业之间协商,显然难以实现信息系统的兼容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由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规划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和数据交换通道、广泛兼容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的发布、查询、交易服务,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技术、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手段,解决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和共享问题,促进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解决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可更充分、更及时地掌握、监督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提高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并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在紧急状态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可提供及时和必要的物流信息保障,对战略物资和国家资源进行紧急调配、监控。
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营造易于接入、共享和使用的公共信息平台环境,二是建立和形成全国物流信息重点业务系统,三是建设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配套的数据库,四是建立物流信息安全保障与服务体系,五是建立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体系。
(作者单位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中心)
专家观点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宁家骏
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组合第一拳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见效快的重型“组合拳”,而且是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服务快速、安全、可靠、低费用的需求,是现代物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增值性的物流服务是在原有物流基本功能之外,根据客户需要提供技术服务、便利性服务、快速反应服务、信息服务等各种延伸服务,使物流真正融入实体经营活动中。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最能体现两化融合的领域。
此外,《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物流业的振兴,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国内自主信息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定的三大重点任务中,有两项与物流业密切相关:一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二是以应用带动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在物流业的应用中形成新的增长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意义深远
现代物流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主要在于流程的信息化提高了管理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缺少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受到了极大影响。可以说,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影响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原因有很多,从许多失败的教训来看,从业人员存在认识误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把物流信息的整合误解为信息的绝对集中。
事实上,物流信息的价值完全依赖其背后的管理体系,整合物流信息要在不改变原有信息管理体系的条件下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这才是对公共信息平台的准确定位。
市场上存在多样性的整合需求,也需要多样性的信息平台,因此公共信息平台应形成一个体系,而形成体系的前提是要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例如信息标准、操作规范等等。这些基础建设需要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可创造一个吸引商业资本投入的良性环境。
相关链接
关于现代物流
我国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01年3月在下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我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