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市场 促使经济增长
2009-4-7 1:2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杨志新
长期以来,我国外围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依赖外贸、投资的经济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前我国受美国金融危机拖累,经济增速下滑,越发凸显我国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转变到以内需为绝对支撑的增长动力上来。
据发展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为61%,2007年,我国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居民消费率还只有49%。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比较低,只要能提高农民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巨大的。据测算,自2001-2007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5%、42.3%、35.9%、40.1%、37.9%、38.8%、44.2%,总体上成逐年下降态势。
截止2007年统计显示,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为55.1%,但其消费额占总消费额的1/4不到,只有24.38%。据估计,在价格可比的情况下,8亿农民的人均消费只要增加1400元时,根据GDP乘数计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将因此而增加近3万亿元,这一增长量已就能抵消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出口减少,保持经济在高位运行。
制约农村市场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农村消费市场小而分散
我国农村是由小聚居的形式构成的,由于小而分散,消费者范围狭窄,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差,不易形成一种对商品信息的优良功能评价和宣传;不能形成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集体威慑,不利于一个健康的供需市场;不利于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商品信息交换,供给目标不明确,需求表达不明确,不容易形成稳定的供需双边关系,供需失衡是相当普遍的,不利于供给商品价格的降低;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原来销到城镇的消费品简单地转移到农村,把依靠进口国低生产的机电产品销往农村,不利于商家针对农村的特有市场进行细分,来供给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产品。
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小
根据臧旭恒的对1978年后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分析,肯定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累积了一定资产,消费市场已基本符合跨时期的模型。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信贷市场相当落后。从农村吸纳的存款总额大大超过对农村的贷款总额。农村的信用合作社这样的惠农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严重,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还在农村设点的农业银行更多地也是将农村资金转向收益较高的城市。
在农村金融机构不发展和储蓄资金外流的情况下,难以发展农村的信贷市场。在消费的跨时期模型中,由于会受到借贷约束,直接导致当期消费的减少,限制了农村的消费市场拓展,并且我国农村对农村再生产的投资消费占据很大部分。首先,当前我国农业由于受到天气的制约还很大,难免造成农业收入的不稳定,如果得不到资金支持,则会降低农村的继续生产的能力。而其次,农村的农机设备采购与维护往往资金需求大,农民在一定时间不可能有能力筹集资金来提高农业生产。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虽然近年来农村在通讯和交通上的支出有所增长,但比重还是比较小,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和外界的交流。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降低商品到达农村市场的运输成本,也能减少农民到达城镇的采购成本。通过交通通讯的投资,可以将外界的新的商品信息引入农村,增加农民对新商品的了解,改善农村消费需求结构。
处于乡镇一级管理部门普遍缺乏对消费商品检察、监督的能力,加之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散,使得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督就显得更加困难。制售假冒伪劣农产资料的活动依然猖獗,劣质农药、种子和劣质农业机械在农村市场屡见不鲜。使得农民对待一些认识陌生的产品不敢轻易消费,虽然这些产品能够提高农民的效用。而且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没有能力分辨产品优劣的能力,并且,当出现利益受损时,不知道通过合理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农村的制度演进缓慢
农村在改革开放中是首先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它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约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然而,首先,当前农村的制度却无力再推进农村的发展,乡镇企业开始没落。单个农户的分散化全能化的生产,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的土地制度,却限制了农村形成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其次,农村的医疗、住房公共基金或者保险的体系没有形成,完全是农民自己来承担,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次,农村没有形成产权交易市场,产权转让面对着很高的费用,制约了农村资金的流动性。
笔者认为,促使农村消费市场成为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对策有以下方面:
(一)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应当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使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农民当前收入主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必要改革乡镇企业制度模式来提升乡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其竞争能力、合理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村进行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以此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
(二)循序渐进地集中农村村庄
过度的分散化具有不经济性。我国的农村相当分散,乡镇企业分散于各个村落,不能形成聚集经济,不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农村市场分散零碎,不利于形成一定规模的能够降低采购成本的商品流通行业。对乡村进行集中,能够降低运输费用,从而使市场得到扩张;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的搜寻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直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三)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
第一,要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改善农村交通道路运输条件,节省货物的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使农民能够将其需求信息传达出去,有助于厂商针对农村这个特定市场,开发出新的特定产品,增加农村消费。
第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发展农村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金融产品市场。以此来降低对农村使用资金成本。支持和鼓励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对农村耐用品消费的贷款。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财政和税收上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管,提升监督部门的能力。改善农村消费者和商品供给者之间的商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在农村建立良好的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因为分散采购的费用支出。组建一些较大的实力雄厚的商品流通企业、增加商品流通效率,灵敏地反应市场需求情况。
(四)转移农村过剩人口
适当地转移富余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的土地负担,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村资本的生产效率,带来农村的经营收入,还能为农村带来更大的工资性收入,从而保证农村强烈的消费需求建立在较高的收入的基础上。
(五)创造一个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农村消费对物价的变动是非常敏感的,在2007年CPI高企时,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较大。政府需要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降低居民对价格不稳定性的恐慌所导致的储蓄倾向加大;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虽然当前我国的消费市场受利率影响较低,但也呈增加趋势,利率高会导致储蓄率高而不利于消费,而利率过低则会导致居民寻求其他预防性储蓄工具,以及厂商的过度投资导致商品的供给过大;维持适当的进出口平衡,积累过多的外汇储备,不能使居民受益,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推进农村制度改革,流通土地使用权,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住房养老基金制度,增加农民的现期消费能力;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助于提升农村消费结构水平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我国消费能力的重要动力部分,由于农村市场分散、消费环境差、农村制度变迁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农村消费的潜力难以释放。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转移农村过剩人口、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循序渐进地集中农村村庄、增加农民收入能够解决目前的消费困难,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