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区打造重型装备制造业高地:重装上阵突破崮山

2009-4-5 1: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重装上阵突破崮山 


  ——经区打造重型装备制造业高地纪实


  威海湾南畔,一线蜿蜒伸展的弧形海岸,勾勒出崮山亲海而居、因海而兴的生动姿容。


  作为经区新的拓展区和增长极,近年来,经区崮山镇紧紧依托沿海资源优势,加快培植域内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进船业、新船重工等造船企业强势聚集,济钢启跃船材、釜一防火板材等近40家船舶配套企业密切跟进。2月28日,总投资28亿元的华东重工重型装备制造项目在崮山开工建设。圣港木业、双轮机械制造、三进泰克精工机械、国家开发银行科研基地等16个新建、续建重点项目全线推进……


  昔日沉寂的滨海长廊,一时浪涛拍岸,风生水起。一个以建设现代造船业为核心、以发展临港重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全新崮山凭海临风,脱颖而出。


  新战略带来新崮山


  摊开“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分布图”———“以出口加工区为标志的项目簇群、以环山路为中枢的工业组团、以崮山镇为载体的滨海重工新区,”经区工业化战略的强大阵容和迅猛态势跃然纸上。


  作为快步迈入经区工业方阵的新锐之旅,崮山倍受关注和期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船舶工业发展,将其视作现代制造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扶持,重点推进。”经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军说,崮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岸线资源,成为经区乃至我市对外开放的前沿和船舶制造业的理想选地。


  为此,经区决策者将其作为营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支点,提出了“一带多区”的战略构想:“一带”,就是立足自然条件适宜的深水岸线,全力打造船舶工业隆起带。“多区”,就是围绕船舶制造业建设船舶工业物流区、金属构件加工区、机电设备区、舾装配套产品区等多个专业化功能区。


  随后,经区拉开了崮山接轨开发区、承载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幕。移山填海、铺路架桥……近年来,经区累计在崮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4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的高标准交通路网,35KV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给排水等地下管网工程相继配套到位。


  为进一步凸显“一带多区”的战略构想,2007年,经区管委组织编制了《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提出,至2010年,经区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整船完工量达到150万载重吨,配套产业收入50亿元,船舶工业总产值突破210亿元。同时,在用地、用海、用工以及融资、科研、配套保障等方面倾力支持。


  与此同时,经区助推造创骨干企业加速膨胀。2008年5月,经区管委与三进船业签订打造“百亿三进”协议,以机制创新,开创政企合作新局面。经区管委着力解决三进船业在扩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其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三进船业乘势而上,生产品种由原来单一的船体结构迅速拓展到包括船体结构、船用舾装件、船舱盖、船甲板及整船等系列产品,客户也由韩国大宇造船一家发展到现在的韩国三星造船、新亚造船等多家公司。2009年,三进船业有望完成船段生产10万吨,建造整船15艘、40万载重吨,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纳税1亿元。


  对于整船制造企业,具备一流的船舶设计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经区极力引导相关企业向世界前沿船舶研发机构靠拢,建立自己的高级研发设计中心,接轨国际造船市场。2006年,新船重工与芬兰德他西格玛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凭借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能力,新船重工每年可进行5种类型船舶的生产设计与详细设计。经区还力促企业加强产学研对接联合。目前,三进船业、东海船舶等整船制造企业已与哈工大(威海)船舶学院、海洋学院、材料学院达成多项科研合作意向。此外,经区还积极搭建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倡导成立经区造船工业企业协会,促进船舶企业融合协作、互惠共赢。


  2008年6月,经区被确定为“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之一。作为经区振兴船舶工业的主阵地,崮山凌势跃动,意气风发。


  “重型化”崮山强势崛起


  “崮山已置于对外开放、吸纳投资的最前沿地带,是实现工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崮山镇党委书记陈琳表示,崮山正牢牢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度融入、加快承接,最大限度放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强力打造产业高地和工业强镇。


  为加快进驻项目落地,崮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方法再创新、行政再提速、服务再细致”的自我要求,建立起“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从而在一系列“瓶颈”环节上得以快速突破、稳健推进。新泰源船业从选址崮山到开工建设只用了4个月时间,期间,崮山镇完成征地、拆迁地上建筑物、清理海域等一系列工作。2008年5月,新泰源船业正式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864万元、利税202万元。


  在深入企业调研中,崮山镇了解到造船企业急于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配套加工项目,谋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他们立即与有关部门配合,于2007年11月促成新船重工与济南钢铁集团、威海启跃船舶物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威海济钢启跃船材有限公司,大大缩短了新船重工的船舶合成“半径”。2008年年末,崮山镇党委、政府又牵线搭桥,成功促使东海船舶与东鑫海藻、宁兴水产合资,成立东海船舶舾装有限公司。对内积极整合嫁接的同时,经区对外加大引进力度,全面推动造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拉长产业链条。仅2008年,就有渡南船舶配件、东港船舶配件、正佑船舶咨询等7个船舶配套项目落户崮山。


  重新看海,满眼风光。曾经的荒滩,一条大气磅礴的产业长廊已悄然崛起。四大船厂自西向东渐次展现。巍然耸立的龙门吊、气势恢宏的巨型轮、繁忙穿梭的工程车,沸腾不息的生产建设场景,与壮阔的大海共同汇成一幅壮美的动感长卷。新船重工正在建设10万吨级船坞和舾装工厂,配套设施加紧完善;东海船舶正全力推进船舶舾装配套项目,力争年内投产;新泰源船业则计划投资4亿元,加快560米的码头和两座250米×40米干船坞建设;济钢启跃船材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工程已近尾声,全部完工后,生产能力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


  “崮山今年力争整船制造能力达到84万载重吨,船段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配套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崮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新部说。


  伴随着造船业强劲的发展律动,崮山沿海经济带迅速向腹地推展开来,一批“大块头”“重量级”工业项目纷纷安家崮山。


  2月28日,总投资28亿元的威海华东重工重型装备制造项目在崮山开工建设。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国庆节前竣工,三期工程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利税33亿元;2月13日,总投资6亿元的威海圣港木业有限公司落户崮山。一期达产后,年产改性板材15万立方米,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此外,总投资5亿元的双轮机械制造、总投资2亿元的三进泰克精工机械以及总投资2亿元的国家开发银行科研基地等十余个新建、续建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崮山”


  围绕“工业兴镇”这一主线,崮山镇将已形成的船舶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五大产业和18家限额以上企业,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石和引擎,组织、引导“三农”向第二产业靠拢和转移,通过“增量做优、存量激活、整体提升”,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48岁的王习水,是崮山镇百尺所村村民。多年来,三口之家就靠着几亩田地支撑生活。2007年初,王习水夫妇双双被招进村里的一家船舶舾装件厂上班,家庭年收入由原来的6000元增到现在的3万多元。


  百尺所村是崮山镇的近海村。随着周围船舶制造业的兴起,百尺所村顺势调整思路,积极变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于2006年开办威海远航船舶配件厂,为造船企业加工配套零部件,当年便实现产值200多万元。2008年初,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个投资3100万元、拥有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项目区全面竣工。目前,项目区内已引进西韩机电设备、新船重工钢质舾装件等5个项目,总投资达到3000万元。仅厂房每年就为村集体带来近200万元的租金收入。民房租赁和饭店、网吧、理发厅等三产服务业,每年也为村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


  壁子村改造旧有厂房、仓库,盘活存量资产,先后引进广合纸业、宏达开关等10个加工项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吸纳本村及周边村200多名劳动力就业。


  为发挥可用土地和闲置厂房的最大效用,崮山镇对前期建设的各类标准厂房统一登记,按照骨干企业的膨胀需求重新进行科学配置。仅2008年,就为农村“消化”厂房5万平方米,对接配套项目12个。今年,崮山镇将着力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张家滩村船舶配套园,一期4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日前开工建设;总投资500万元的岭后村舾装加工项目,预计5月份建成投产。如今,崮山镇已有22个村拥有加工项目,工业企业达到148家。本报通讯员孙胜山肖军波 刘大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