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进入关键期

2009-4-5 1: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有望成为山东新增长极的"黄三角"正迈进国家战略的门槛。 
上周,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黄三角",并提出完善提升发展规划的建议。 
"这意味着近期‘黄三角’进入国家战略成为可能,在国家发改委编制规划后,就可报国务院办公会审议。"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贵彬认为,"黄三角"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开始进入关键期。 
东营、滨州暗中较劲 
占山东面积1/6的"黄三角"共涉及6市19个县。这次,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先后到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4市考察调研。"进入国家战略的范围可以更大一些,而不仅仅是目前这些县市区。"在郑贵彬看来,"黄三角"的破题和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沿海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还需要背依广阔腹地,在分享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为"黄三角"提供基础支撑和持续发展空间。 
而"黄三角"的主战场当属东营。按照郑贵彬的分析,"黄三角"的定位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目前,"黄三角"两个最大的湿地公园都在东营,这与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主线的"黄三角"开发战略相吻合。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任,也需要东营重新定位,选择新的发展方向。 
东营也一直试图将自己打造成"黄三角"中心城市。该市这两年的城市布局和产业规划,都在着力体现这一点。在许多会议和文件中,东营市政府的高层领导不断提醒当地官员和企业,作为"黄三角"中心城市,要抓住机遇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 
在推进"黄三角"进入国家战略的前期筹备工作中,东营也是该地区6市中最积极的。 
与东营暗中较劲的滨州,也在不断为自己造势——认为该市是山东的北大门,毗邻天津滨海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确定中心城市有利于‘黄三角’的破题和新增长极的培育。"郑贵彬认为,这并不影响其他非中心城市享受国家战略的政策优惠。 
不过,东营的困境也显而易见。郑贵彬说,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东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撑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都是该市潜在优势发挥的掣肘;东营市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等状况,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瓶颈。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一周的实地考察后,调研组指出,加快"黄三角"开发,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规划。 
如何完善提升?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抓紧落实国家部委调研组的意见,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 
曾参与"黄三角"发展规划论证的郑贵彬认为,应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除提升原来规划中既定的内容外,还应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框架内,考虑海陆统筹,增强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实现"黄三角"的全面、协调、配套和可持续发展。 
而过去,临海的"黄三角"城市在"海"字上的文章做得不足,海洋资源的开发建设远不及胶东半岛城市,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郑贵彬分析,东营拥有土地、石油、盐卤和港口等先天条件,因此可以打好"港口经济"这张王牌。进行港口和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港区联动,发展石化和盐卤产业。同时,依托港口和机场等交通枢纽,发展海运和空运,培植物流市场,将东营建设成为"黄三角"的海洋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节点,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唐物流转换中心。由此,多方联动,带动临港大工业、大物流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从海陆统筹的视角,"黄三角"还可以打出"现代渔业"王牌。加快浅海、滩涂资源开发,发展高效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名优海珍品养殖、远洋捕捞以及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实现战略、设施、产业、市场、政策与山东一体两翼、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的发展相对接。"在郑贵彬的海陆统筹思路中,利用五大对接可以把海洋经济培育成新一轮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最大亮点,扩大海洋经济运作空间,形成沿海经济大联动格局。 
这需要"黄三角"城市首先真正把自己当做沿海城市,以海洋定位的战略思维,树立海陆统筹、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以陆促海,以海兴陆。统筹海陆两种资源,加快海陆产业对接,推动陆海产业联动。"郑贵彬说,这是之前的"黄三角"规划中未曾体现,而在今后的完善提升中应予重视的思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