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求生存

2009-4-4 17:5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世界经济全面放缓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外需总体放缓的事实是中国无法改变的,中国也不能指望外需在短期内复苏。当务之急是帮助一些“无辜”的出口企业撑下去。   危机下的外向型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而言,最大的痛楚莫过于沿海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出口型的民营企业为主。
  3月末,记者来到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的樟洋南山工业区。这里并没有太多繁忙的景象。
  “从去年到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订单减少了30%左右,并且价格也降了10%左右。”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广东沙米特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文宝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他们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售地在中东、拉美,尤其是巴西、阿根廷、智利很多,80%以上的产品都出口。
  “我们工厂在国内行业里算是比较大的,已经做了13年了,并且我们不做贴牌的。”许文宝告诉记者,尽管从设计到生产都是自主研发的,但是海外市场的需求下滑已是难以逆转,因此,今年计划将市场调整为国内和国外并行。但对于国内市场的前景目前看来还是很担忧。
  和许文宝感受相同的还有东莞市长安镇的蓝光塑胶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承俊。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公司主要做通信产业,有代加工也有自己研发的。国外市场占到90%以上,初步估算业绩整体已经下滑了30%以上。但是相对同行来说,我们反应还是较快的。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对工厂资源进行合并,对内实行内务管控,即成本管控,从市场占有率来调整,把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慢慢调均衡。”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缩小规模,甚至有的已经休克。”张承俊告诉记者,“这些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比较困难。虽然说国家政策号召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银行会对你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看你的条件能不能够上他们的门槛,毕竟作为金融系统的银行也有自己的风险考虑。因此,如果企业融不到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生存下去自然是不可能的。”
  断裂的资金链条
  “30%以上倒闭的民营企业其根本和直接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80%以上倒闭的民营企业其现金流都有问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水良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浙江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中国缝纫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金乌集团等等当地民营经济的龙头企业,就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型企业集团尚且遇到难题,资本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生存就更加艰难了。”
  作为民营企业治理专家的曾水良认为,诸多原因造成民企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没有从企业和行业自身成长态势和发展规律的战略角度出发,就抽取主业资金盲目多元化;民企融资难,转向民间借贷,但越来越高的融资利率让企业不堪重负。2008年,浙江中小企业因借高利贷而不堪重负的企业数不胜数。台州市已经出现15例因经营失败而逃逸高利贷的企业。
  “内忧外患。生产成本升高,员工工资上涨,外部市场萎缩,销售价格下降等等内外部因素,直接导致众多民营企业现金流枯竭,难以正常运转。”曾水良表示,许多民营企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重生产、重销售,却往往忽视了企业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的流转速度。比如从设计到把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的时间,中国服装业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西班牙的ZARA品牌最厉害时最短只有7天,一般为12天。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12天,可以用最可能少的资金带来更快速的货品销售,从而达到最快的现金流转,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及利润。而中国民企大多都认识不到这一点。
  技术制约品牌发展
  东莞柏柏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伟清认为很多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技术投入不够,缺乏自有品牌。蔡伟清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企业没有创新能力,3年5年前是做这个,现在还是做这个。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他们也会关门。加上海外市场订单减少,顶不住是意料中的事。
  “谁不愿意在技术保证的情况下做自己的品牌?今天东西是我做的,但是我还要贴别人的牌子为什么呢?作为国内的中小企业,一个品牌的成长不是说一个战略就可以支持的,品牌成长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沿海之所以要做贴牌生产,除和企业本身有关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步步高[46.20 0.68%]为什么能做opp,因为它有资金,有能力通过广告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去推广自己的品牌。但是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讲,没有过多的资金去做这些,只能靠技术慢慢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沿海经济发展顶多不过30年,如何能去要求这些中小企业全都有自己的品牌?
  谈到品牌,除了资金外,在东莞樟木头镇湖南商会会长邹云霞的眼里,更多的还需要技术支撑。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有些民营企业走了这么多年,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资金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但是为什么还是要贴牌,还不是因为没有技术?技术方面还很欠缺。”
  “金融危机确实可以当做一次机遇,有部分企业本是可以实现转型升级的,但国内市场如果没有‘内需’是拉动不起来的。所以最后还是要从技术入手。但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比如说融资、设施方面等,而且应该加大技术方面的扶持。”樟木头镇湖南商会会长邹云霞告诉记者,政府应该更多地推广“产、学、研”这样的活动,甚至把一些科技项目给民营企业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在危机中求生存
  事实上,在中央明确提出反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背景下,资源更多地偏向了国有企业,特别是投向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电力等带有更多公共性基础性的国有企业。正如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公开表示的那样,“民营企业是具有市场经济品格的,不要指望国家在4万亿元当中能给我们有很多安排”。
  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民营企业的资源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生存环境更是难上加难。
  在此种情况下,“外贸企业更是要用足用活政策以应对危机”。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笑宇在第四届“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对外贸领域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包括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以及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
  张笑宇说,外贸企业要用足用活政策,找准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出口转型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结构,降低成本,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改变外贸方式,增强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顺利地渡过寒冬,迎来更好的发展。
  对于融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教授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国际性的,中国也不会例外。中小企业与银行进行风险监控的要求不对称,增加了银行实现贷款的困难。
  “政府应该加快乡镇银行的步伐。”刘迎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民生银行[5.65 7.41%]设立时是以服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目标的,但现在看来并没有达到目标。目前乡镇企业进展步伐比较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五级政府社会管控能力不强,乡镇一级的金融活动无法放开。另一方面,政府在乡镇金融问题上思路保守,发展中的垄断成为障碍,应该学习国际通行惯例逐渐开放银行准入门槛,不要将银行做成只是国家的银行。
  刘迎秋同时也表示,对于民间组织互助基础上的融资行为,既要强调自律,也要强调监管。在监管上,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要指望什么事情都只能政府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事情要通过市场来做。要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和组织自律,达到约束和化解风险、融通和改进企业经营的目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