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发展离不开环珠三角

2009-4-26 22:3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当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广佛同城、珠中江同城分别落实,深莞惠一体化也如箭在弦,但作为珠三角城市群腹地,囊括粤东、粤西以及北部山区的环珠三角经济带却尚未列入《纲要》实施范围之中。这会不会相对抑制环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应如何理解环珠三角在珠三角纲要中的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应如何遏制住GDP扩张的利益驱动,在强力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错位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环珠三角概念的提出者,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广汉先生。 
  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惯性思维构建多层次经济发展格局
  南方都市报:据我们了解,环珠三角概念最早是由您提出的,能否谈一下您提出环珠三角的原因?
  陈广汉:长期以来,我省一直将经济区域划分为四块: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从统计和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行政区划的惯性思维。环珠三角是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概念提出的,它体现的是经济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思考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协调;以便突破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经济活动的传统方式,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区位、资源和要素的禀赋条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机制和体系。
  南方都市报:当前,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如火如荼,您如何理解珠三角与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关系?
  陈广汉:区域经济学对“中心—腹地”的发展规律,有“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解释,回波效应是指经济发展中的幸运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陷落,令差距越来越大,而扩散效应则相反,先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产生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经济比重看,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大约为47%左右。现在,珠三角生产了占全省比重85%左右的GDP,95%左右的出口,吸收了90%以上的外来投资。显示珠三角和我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差距正在拉大,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上看,这表明珠三角对我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与此类似,有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境外和国外的企业将他们未来产品的市场定位在中国市场时,往往会选择投资长江三角洲;当他们将产品定位中国以外的市场时,往往会选择投资珠江三角洲,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与内地省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腹地成为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纲要》指出,珠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综合实力不仅要继续位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而且其辐射带动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环珠三角是这个多层次产业圈的重要环节,也是珠三角辐射和带动内地和全国发展的战略接点。环珠三角是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包括湖南郴州,江西赣州,这样一来就形成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形成一个产业的多层次,多圈次的经济发展格局,就能够扩大珠三角的辐射能力,梯度分布。
  以供求关系建构产业互动机制实现环珠产业跨越式发展
  南方都市报:刚才您提到梯度问题,一直以来,产业梯度转移被认为是区域经济的金科玉律,“双转移”也被认为是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承接珠三角落后产业的过程,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的发展关系看,这一规律在起作用吗?
  陈广汉:不能完全否认产业的梯度转移规律,但是它只是讲了事物一个方面,只是从供给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不太全面。对于区域发展问题我曾经讲过,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现在这个梯度转移,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就是说,产业转移,资本输出,其他生产要素的扩散,分析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是从需求的方面看,珠三角作为制造业基地,不仅是产业和资本输出的地方,同时还是对大量中间产品的需求基地,它需要化工产品、钢材等大量的原料和原材料,这些中间产品我们以前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和从外地输入。我们完全可以在环珠三角地区,特别东西两翼的沿海地区发展这些次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和产业,实现环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实际上环珠三角地区可以从这些角度布局这些产业,例如珠三角消费品工业对石化、钢铁等中间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崛起和湛江钢铁基地的发展。这些产业不是从珠三角转移出去的,而且可能还比珠三角的产业高一个档次。为什么近来我们可以在东西两翼的沿海地区建立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呢,就是因为珠三角的制造业提供了对这些中间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这个角度,珠三角是制造业基地,周边地区完全可以发展与它相配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就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产生了互动关系。环珠三角不只是被动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可以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珠三角制造业形成对接,延伸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链,支撑珠三角经济转型和升级。
  南方都市报:但问题是当前《纲要》仅仅谈到珠三角九市的一体化发展规划,环珠三角并没有进入《纲要》的范畴,但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珠三角的产业需要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空间和资源,环珠、泛珠也需要资金、技术等要素从珠三角迁出,《纲要》的范畴是否限制了这一要求?
  陈广汉:珠三角的发展不能把环珠三角忘掉了,珠三角的一体化,应该与环珠三角的一体化通盘考虑,在一体化问题中,基础设施这些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还有生态和环境保护,珠三角的环境保护离开了环珠三角,离开了粤北地区,很难有效实施。从经济辐射、交通一体化方面看,也应该把珠三角的交通网络呈放射性地与环珠三角结合,形成产业配套和要素流动,这样才能构成互动关系。
  南方都市报:那么,应该如何建立囊括珠三角与环珠三角的规划体系呢?
  陈广汉:首先,现在要加快基础实施、体制、市场、人才、投资环境对接。以珠三角为中心建立起发散性、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三小时的经济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员的往来。在全面实施珠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区域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市场、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在这里,发挥比较优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基础设施的对接,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体制和市场对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施生态环境对接,将降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这样,就能在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
  其次,应制定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与转移政策。在打造环珠三角优质投资环境的同时,政府应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为环珠三角区域吸引珠三角和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可以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
  第三,培育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在环珠三角区域内,可以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线和沿海港口为网络,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构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实现产业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环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环珠三角地区还可以利用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和优良港口,承接国际和国内中化工业的转移和扩张,形成与珠三角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现,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善政府激励机制界定行政、市场边界
  南方都市报:无论是珠三角一体化,还是构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的经济合作,行政协调机制是关键,如何平衡政府统筹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如何建立政府行为边界的约束机制。
  陈广汉:区域一体化本质的问题,是市场的一体化,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使每一个地区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形成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要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使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流动,首先是体制问题。要消除阻碍要素和产品流动的阻碍,解放市场。其次是基础设施问题,加快要素和产品流动的速度和成本。虽然一体化问题最早发源于19世纪的德国,但是现在一体化大部分是讲国与国之间的一体化。国际上一体化进程的样本是欧共体。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行政分割很明显,有诸侯经济的问题。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障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同构。你比方说,你这个要素要流动,商品要流动,要按照市场的规则配置资源,那就肯定要解决制约流动的障碍,那你不能流动,首先是制度问题,国与国之间有制度歧视,地区与地区之间有制度障碍,比如说,企业包括省和省之间,商品不能往来,例如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只能买北京的车,上海的出租只能买上海的,生产要素的障碍,比如说户籍等原因,你即使到我这里工作,但得不到同等待遇,教育或者说学习甚至收入,都有差别,因为有户籍存在,企业也有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设立的企业,会有不同待遇,这些都是歧视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可能阻碍市场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非市场培植,所以应该解决制度问题,这个问题上,政府是主要方面,因为制度大多是政府制定执行的。
  要素要流动,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解决制约流动的障碍,省与省之间的商品不能流动,生产要素流动,户籍、教育、收入、差别,企业注册地等,都在不同程度存在以行政区划为制度基础的歧视现象———阻碍市场配置资源,导致资源缺乏效率的配置,政府是很重要的方面。总的来说,体制问题,应该由政府解决,基础设施由政府规划,市场解决,产业协调应该是市场主导。这里,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刚好相反,体制这边政府是最大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作用减少,产业协调则主要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
  南方都市报:就您刚才提到的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协调问题,当前,我们对珠三角一体化着墨最多的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但对造成行政割据的原因,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似乎并未关注。
  陈广汉:我认为,要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首先需要解决政府的经济激励机制和政治激励机制,从长远、根本上来讲,我们这种GDP评价体系和税制,有它好的方面,也有有问题的一方面,它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地方政府的税收,是政府最核心的利益啊,我们这个分税制改革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让地方有了收入,省里和中央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地方政府把GDP搞上去,除了政治的激励之外,还存在经济激励,把政府财政收入解决了。
  此前,汕尾的陆河县,让我为他们作珠三角规划纲要和科学发展观的报告,他们在电话里介绍说,他们是一个贫困县,人均GDP很低,唯一出名的他们是谢非书记的故乡。那天晚上很晚的时候我才到,听司机介绍只有两条公路可以进陆河。当晚行驶的这条路,路况很差,晚上开车很吓人。但第二天考察了该县的几个镇,这里水泥公路通畅、干净,山清水秀,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让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虽然镇和县两级财政不行,但是藏富于民啊!他们那个地方只有三十万人,有近十万人出来打工,赚钱回家乡,我说你不应该算GDP(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算GNP(国民生产总值),但是他们的政府领导很穷,一个月工资不过千把块前,据说只有一个政协主席需要交所得税。但是他们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是外面派过去的,县委书记从东莞派过去,在东莞拿工资,县长是市里派过去的,在市里拿工资,组织部长也是市里派过去的,当地的财政收入与他们的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在想这是否是一种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直接利益驱动。这个县生态环境很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把交通解决好,这里的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其地理位置看,陆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整个汕尾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谋求发展,镇一级政府有强烈的招商引资大办工业的冲动,但是县领导积极贯彻市领导要求该县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维护了青山绿水,同时通过到珠三角打工和创业,藏富于民,社会和谐,民风朴实,难道这不就是走的科学发展之路吗?这说明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要政府转变职能,要建立起与一体化相适应的利益机制和制度。
  个人资料
  陈广汉,195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