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速公路建设成功应用远程数字监控

2009-4-24 14: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我们近日在甘肃路桥公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思胜办公室的电脑前看到,远在百公里之外紧张施工的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南阳山隧道的施工作业面清晰地显现在电脑屏幕上,施工人员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如同亲临施工现场。这就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首次成功应用的远程数字监控系统,俗称“电子眼”。据了解,远程数字监控系统的使用在今天已经很普及了,但将它成功运用到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中,在国内尚属首例。南阳山隧道建设者可以说是这一领域“吃螃蟹”的第一人。而这只不过是康临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的诸多新技术中的一例。 
  省交通厅厅长杨咏中说,在康临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创造性地推行“电子眼”、“信息安全帽定位系统”和“三维技术优化设计管理软件” 
  等技术,是甘肃交通系统多年来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些技术今后将在全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中进一步推广。全省交通系统将充分发挥科技对交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引领作用,继续深入开展行业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在公路设计、施工、灾害预防、公路养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交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隧道里的“电子眼”:有效监控施工现场3月30日,带着好奇,我们来到南阳山隧道施工现场。一进入隧道上行线施工现场,一眼就看到一个摄像探头安装在衬砌台车的中上部,前方掌子面及边墙有一个转动的变焦镜头,使施工作业面的一切尽收眼底。施工人员的施工是否规范,掌子面是否有险情,这一切都逃不过“电子眼”的视线范围。同时“电子眼”将信息传送到控制拷贝中心,随时能够提供回放记录,并将数据上传到广域网,以备观看,使各隐蔽工程实现了公开化。 
  康临高速公路质检负责人王方亮告诉记者,这一系统采用的是电子图像监控原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它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情况,为现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说话间,手机响了,是甘肃路桥投资公司董事长牛思胜打来的电话。他在兰州办公室的电脑前看到了现场采访的情景。他告诉记者,“现在我正在通过‘电子眼’了解现场施工的情况,对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看得清清楚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这样可以有效监督施工中的不规范行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据了解,南阳山隧道施工远程数字监控系统在设计时,其整体构架采用了目前最成熟、最常用的模式,即主干传输采用不受带宽限制的光纤和75欧姆的同轴电缆,使视频信号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不经压缩、不受损失,保证了图像传输的质量。 
  全长70公里的康临高速公路是兰州至云南磨憨口岸西部大通道在甘肃的重要路段,也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伊始,承建单位甘肃路桥投资公司就立足于建设一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优异、民族和谐”的高速公路,在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勇于开展科技创新。 
  南阳山隧道大部分路段处于地质滑坡堆积层,洞口围岩面积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是康临高速公路建设的控制性工程。为此,甘肃路桥投资公司将自主研发的专用于公路隧道工程管理的“电子眼”应用于隧道施工中。该系统在项目施工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解决了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同时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难题,大幅提升了公路施工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能。 
  “电子眼”的主要功用在于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质量进行控制。记者看到,南阳山隧道洞口分别设置了监控室,监控室内有专职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一旦发现隧道施工作业面出现违章作业,监控人员就马上打电话通知现场负责人,责令其立即整改。若发生突发性险情,值班人员可及早通知现场人员予以防范,同时在第一时间告知有关人员进行抢险。 
  在隧道施工的工作人员崔鹏激动地说:“安装了“电子眼”,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保障了我们的安全。有了安全保障,我们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施工质量上,工程进度也加快了。”事实的确如此,由于有了“电子眼”,对工程质量的监控也更为严格、可靠和细致。在监控室里,监控人员对洞内作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施工人员钢筋安装的间距及焊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都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返工率大大降低。 
  对施工环境进行动态监控是这套系统的又一亮点。记者一行走出隧道不久,只听“轰”的一声,隧道爆破,洞内烟尘弥漫。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说,这套管理软件可通过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如果发现爆破时洞内烟尘过大,他们就立即打电话通知监理和施工单位及时排烟,以保证施工环境质量和监控画面清晰。 
  安全帽定位系统:有效提高救援效率如果说“电子眼”是令人敬畏的“黑脸包公”,铁面无情,那么设置在隧道施工现场每一位作业人员安全帽里的“定位系统”则像是呵护在身的守护“天使”。项目办始终把严格管理、质量第一奉为工作的信条和原则,同时又把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理念和宗旨。 
  在进入南阳山隧道采访时,随同的项目部工作人员发给记者一顶特殊的安全帽。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安全帽配有“信息安全帽定位系统”。 
  这种安全帽实际上是“电子远程监控系统”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它以这一系统为载体,通过在安全帽上安装芯片定位系统,及时、准确地将施工现场各个区域人员的动态情况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施工现场人员分布状况和每个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运动轨迹,方便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在南阳山隧道施工现场,在施工面的多个不同位置都安装了具有进出方向、时间识别能力的无线数据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光纤数据传输接口相互连接为施工现场网络,构成了完整的通信线路。据介绍,系统数据库记录了安全帽内配置的芯片对应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所属班组、工种、职务及本人照片等。每一个进入隧道作业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佩戴专属本人的信息安全帽。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杨国雄介绍说:“当作业人员经过设置识别系统的地点时就能被系统识别,系统通过传输网络,将读取的安全帽芯片信息和相应人员通过的路段、时间、工作情况等资料传输到监控室进行数据管理。隧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监控室在第一时间内就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抢险队使用移动式远距离识别装置,可在10至30米的范围内探测到遇险人员的位置,迅速展开救护。” 
  为进入隧道的人员配备信息安全帽定位系统,从短期来看是增加了成本,但它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将是明显的。几位施工人员说,“带上这顶“安全帽”,消除了我们的心理恐慌和后顾之忧,加大了隧道施工的安全系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人感到很安全,很放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