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进出口视角,对外贸易产品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2009-4-23 23:1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透过对2008年11月以来的外贸进出口情况的观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连续5个月冰冷的数据,昭示着我国对外贸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今年3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出现跌幅企稳的迹象,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值同比分别下降20.9%、17.1%和25.1%,但以平均工作日计算的环比分别增长23.8%、32.8%和14%,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自去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环比增长,进口总值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
  尽管今年3月份我国外贸形势有好转迹象,但仍然不足以扭转1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的颓势,1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87.4亿美元,同比去年1季度下降24.9%,环比去年4季度下降27.8%。其中出口2455.4亿美元,同比下降19.7%,环比下降30.7%;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环比下降23.5%。累计贸易顺差623.4亿美元,同比增加5..3%,环比减少45.6%。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面对持续衰退的国际市场需求,对外贸易的产品格局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出口篇
  坚持,还是撤退?
  今年1季度,出口能够保持增长的行业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产品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面对日趋艰难的国际市场环境,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风险,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在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坚持,还是撤退?
  机电产品 受损的龙头
  由于各主要经济体消费能力每况愈下,机电产品消费弹性相对较高,因此所受影响首当其冲。1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437亿美元,下降20.8%,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8.5%。从月度出口绝对值来看,我国机电产品走势左右了全国总体出口态势,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率先走向衰退(图1)。虽然1季度我国机电产品总体出口跌幅大于同期总体出口仅1.1个百分点,但部分产品的急速下跌惨不忍睹。1季度,液晶显示板出口30.6亿美元,下降47.6%;空调出口15.1亿美元,下降34.7%;汽车出口10.1亿美元,下降49.6%;照相机出口9.7亿美元,下降34%;摩托车出口6.4亿美元,下降34.1%;上述产品的出口跌幅均大于同期总体出口降幅14个百分点以上,构成了机电产品出口中最为脆弱的环节。
  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抗跌的砥柱
  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产品1851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3%,而顺差高达166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总体顺差规模的56.4%。今年1季度,纺织服装出口340.5亿美元,同比下降9%,比总体出口降幅低10.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3.9%,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稳定性表现出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图2)。尽管目前纺织服装行业步履维艰,甚至已经有不少企业停产倒闭,但是纺织服装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中流砥柱。
  除纺织服装外,其它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也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1季度,我国鞋类产品出口63.8亿美元,同比增长0.8%;家具出口58.6亿美元,下降8.5%;塑料制品出口30.3亿美元,下降7.2%;箱包出口26.3亿美元,下降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稳稳占据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加上衣食住行类的产品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受的冲击相对较轻。
  船舶制造消残的繁荣
  一季度,我国船舶出口57.2亿美元,同比增长48.3%。尽管这一超常的增长速度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显得十分夺目,但是随着2009年造船市场的订单急剧下降,造船能力的供过于求逐渐浮出水面,竞争态势加剧导致价格下行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行业繁荣难以持续。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船运市场新增运力加速,持续6年的船舶“卖方市场”已经终结,今年国内船企的订单出现延期或撤单情况将大大增加,船市会进一步陷入“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局面,我国船舶出口的增长势头恐难保持。而最先感知航运市场冷暖的集装箱已经面目全非,1季度,我国出口集装箱13.7万个,价值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大幅下降了80.4%和64%。
  农产品 数量的胜利
  由于一方面近期我国粮食出口得到有效抑制,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跌,所以1季度我国农产品出口值出现了明显的下滑。1季度,我国农产品出口83.5亿美元,同比下降9.8%。事实上,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仍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1季度,我国出口水海产品38.8万吨,增长6.6%;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100万吨,增长23.9%;蔬菜出口146.1万吨,增长0.4%;果蔬汁出口24.7万吨,增长2.3%。
  医药 渺小的优势
  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出口以原料药、医用耗材和敷料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金融危机并没有对医药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反而凸现了我国医药产品的价格优势。1季度我国医药品出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5.5%,仅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0.8%,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9.3亿美元,增长3.7%,仅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0.4%。然而,医药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微不足道,难以扭转乾坤。
  进口篇
  机遇,还是挑战?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跳水并低位徘徊,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给我国扩大能源、资源、原材料产品等进口带来良好机遇。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部分国家货币大幅缩水,大量低价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加剧了部分行业的竞争态势,对国内的产业无疑又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铁矿砂等资源类产品
  抄底的诱惑
  受近期国内铁矿砂等资源类产品库存逐步消化的影响,加之国际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国内贸易商纷纷出手抄底资源性产品,导致1季度我国部分矿砂类资源产品进口迅速增长。1季度,我国铁矿砂进口1.3亿吨,同比增长19%;价值105.8亿美元,下降26.9%;进口均价为80.5美元/吨,同比下跌38.6%。铜矿砂进口141.1万吨,增长3.2%;价值13.3亿美元,下降55.1%;进口均价为944.1美元/吨,下跌56.5%。同样,废金属作为再生资源,对金属矿砂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国际废金属价格跳水导致进口废金属的价格优势日益明显,废金属进口量大幅增长,1季度,我国进口废金属425.6万吨,增长58.2%;价值18.4亿美元,下降35%,进口均价431.7美元/吨,下跌58.9%。
  原油、煤炭等能源类产品
  储备的良机
  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急剧下跌的背景下,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也大幅下降,1季度,我国原油进口4089万吨,同比下降10.2%,进口均价为306.8美元/吨,下跌53.9%;同期成品油进口896.3万吨,下降3.5%,均价348.6美元/吨,下跌47.6%。同样,国际煤价的大幅下跌,显然有利于我国扩大短缺煤种的进口。新日铁公司和澳日合资BMA公司率先就始于4月1日的2009/10年度炼焦煤价格达成每吨128~129美元的价格,比目前价格下降60%。另外,瑞士矿业公司Xstrata和日本能源公司Chubu也就新一年动力煤价格达成每吨70美元的价格,比目前价格下降44%。此外,澳大利亚已经签订的2009年炼焦煤价格为129美元/吨,动力煤价格约70美元/吨,都明显低于我国煤现货价格。1季度,我国煤进口明显增长,累计进口煤1359万吨,同比增长21.1%,进口均价86.3美元/吨,增长36.5%;此外,1季度,我国进口液化石油气196万吨,增长63.5%,均价336.9美元/吨,下降39.7%。金融危机下国际能源产品价格的急剧回落,既能有效地降低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竞争力水平,也为我国加强战略能源储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农产品 危险的廉价
  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走低对扩大进口,丰富国内供给,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农产品进口激增,并由此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较大冲击,容易打乱国内的农业生产布局。1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口101.9亿美元,下降21.6%。其中进口大豆1015万吨,增长30.4%,进口均价为397.2美元/吨,下跌29.1%;进口食糖31.4万吨,增长1.3倍,均价285.8美元/吨,下降11.6%。低价大豆和食糖进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国内相关种植业价格下跌压力,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冲击。此外,受大豆进口替代作用和国内需求回落影响,1季度,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145.9万吨,下降22%,均价623.1美元/吨,下跌40.7%。
  除此之外,1季度,我国棉花进口27万吨,下降48.9%,进口均价为1319美元/吨,下降17.2%。由于进口棉花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棉花价格,国内棉花种植的收益水平急剧下降,受此影响,今年棉农种植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今年全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锐减,预计降至7660万亩,较去年减少970万亩,降幅达11.6%。
  集成电路等中间产品 无奈的瘦身
  目前,金融危机仍在全球各个领域蔓延。在消费电子领域,由于全球消费者大幅削减个人可支配开销,非必需性的电子产品的购买量大幅减少。在计算机领域,由于公司缩小规模和控制成本,个人电脑市场也正减缓发展速度。全球IT产业大面积裁员,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零售商CircuitCity甚至直接申请破产保护。在通信领域,全球各大手机厂商的发展速度也在明显减缓。经济下行导致终端市场全面萧条。由于外部需求减弱,我国承接的加工贸易订单急剧减少,导致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中间产品进口被迫瘦身。1季度,我国进口集成电路249.4亿个,下降19.5%,价值215.4亿美元,下降27.9%;进口液晶显示板2.9亿个,下降31%,价值54.6亿美元,下降53.3%;进口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434.1亿个,下降29.7%,价值18.8亿美元,下降34.5%。
  中间化学品 低价的冲击
  由于上游原油价格大幅跳水,带动国际中间化学品市场价格相继大跌。1季度,我国进口甲苯22.2万吨,增长1.8倍,价值1.1亿美元,增长50.8%,进口均价513.3美元/吨,下跌45.5%;乙二醇进口150.8万吨,增长23%,价值7.5亿美元,下降52.8%,进口均价495.8美元/吨,下跌61.6%;对苯二甲酸进口159.9万吨,增长2.7%,价值10.5亿美元,下降22.2%,进口均价655.1美元/吨,下降24.2%;二甲苯进口107.2万吨,下降4.1%,价值7.9亿美元,下降36.8%,进口均价741.6美元/吨,下降34.1%。上述中间化学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市场化工原料价格的下跌,纸浆、初级形状的塑料等产品进口迅速增长。1季度,我国纸浆进口310万吨,增长27.3%,价值14.7亿美元,下降15.4%;进口废纸593.4万吨,增长0.3%,价值6.6亿美元,下降49.7%;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512.2万吨,增长21.3%,价值62亿美元,下降22%。
  钢铁和有色金属
  过剩的代价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尤其是今年1季度以来,钢材和有色金属的进出口形势突然逆转,非常值得关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旺盛需求的刺激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迅速扩张,但是当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的时候,相关行业立即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加之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尚未完全松绑,钢材、有色金属行业出口跌幅“惨不忍睹”。1季度,我国钢材出口513.7万吨,同比下降54.9%;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出口26.8万吨,下降55.7%;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出口9万吨,下降40.1%;镁及其制品出口3.9万吨,下降67.2%;未锻造的锰出口2.4万吨,下降56.8%;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出口3853吨,下降82.3%。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我国钢材进口量逐月攀升,铜材、铝材等有色金属进口量迅速增长。1季度,我国进口钢材323.2万吨,下降22.6%,价值42.3亿美元,下降21.6%。尽管钢材出口呈同比下降态势,但从月度进口量来看,进口量由1月份的87万吨逐月攀升至3月份的127.5万吨(图3)。同期我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93.7万吨,增长32.9%,月进口量由1月份的23.3万吨逐月攀升至3月份的37.5万吨;进口未锻造的铝及铝材26.4万吨,增长12.3%,月进口量由1月份的5.6万吨攀升至3月份的14.7万吨;进口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23.4万吨,增长3.2倍,月进口量由1月份的1.9万吨攀升至3月份的13.1万吨。
  进口迅速攀升和出口急剧萎缩导致我国钢材和部分有色金属行业净出口局面几乎逆转,净进口局面进一步加剧。1季度,我国钢材净出口量由去年同期的721.3万吨迅速下降至190.5万吨,我国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净出口量由去年同期的37万吨急剧萎缩至0.4万吨;同期,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净进口量由去年同期的55.5万吨增加至84.7万吨。同时,我国钢材和部分有色金属月度净出口量呈现大幅走低态势,3月份,我国钢材净出口规模迅速缩小至39.2万吨;铝材由净出口状态逆转为净进口状态,当月净进口铝材4.7万吨;铜材和锌合金的净进口量呈现大幅放大趋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