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研报)
2009-4-23 20: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政策简介
此前维持了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在2007年底首度改为“从紧”后,于2008年三季度突然转为“适度宽松”。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入了衰退的深渊。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灵敏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无论是密集的“双率”下调,还是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减少,都饱含了国家“保增长”的良苦用心。
十年来首度"放松"
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务院11月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松动”,仅在一年前的12月5日,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央行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了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事实上,我国从2003年起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货币政策持续呈现收紧态势。然而,进入2008年9月下旬以来,各种宏观经济数据都发出了橙色警报,经济下滑远超预期,央票锐减、正回购缩量等迹象均显现货币环境开始出现了松动。正式定调后的“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
降息不足百日连降5次
“降息”,无疑是2008年货币政策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从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场诠释为刺激经济的“猛药”。其中最大一次调低108个基点的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足见中央“保增长”的决心。
利率的密集调降,作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涵,是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确保市场流动性的传统手段,与新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相辅相成,旨在竭力为经济回温铺路。
(二)政策解析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近两月来,央行已在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保证流动性供应,在9月与10月两个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释放了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致力“恢复市场信心”
央行连续降息,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行动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宏观经济,以及给中国的股市、楼市带来更多信心,从而帮助这些市场有效抵御外来风险的冲击。尽管降息短期内起到的效果有限,但持续的银根松动是一个长期利好市场的举措,政策的累积效应将会逐渐释放。此次降息将会拉动国内需求,促进企业投资,但最主要的还是恢复市场信心。
从宏观经济面上来看,降息将会带来四方面的有利影响,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一是降低了企业信贷成本,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投资;二是企业还款付息成本降低,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改善;三是银行利息降低,消费者将会相对以前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四是可以向全球释放中国经济正在通过有效调控,保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的信号,提振全国乃至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仍将长期持续走好的信心。目前减息的措施,对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有限,不会改变宏观经济回调的趋势,但会使它减缓。主要是对消费者心理预期起到提升的作用。政策仍有松动空间
四季度货币政策主基调仍将是“放松”。从目前情况来看,欧美各国均持续降息,国内通货膨胀率则已逐月回落,而政府保增长的态度已日益清晰,这将为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和动力。
目前来看,三种货币工具,利率、准备金率和央票,都有一定调整空间。目前看来,继续降息已成为共识。央行在降息之后,将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利率还有下调的空间,未来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更为大胆地预测:在2008年余下的时间里以及整个2009年,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及贷款利率)将下调4―5次,即累计下调108―135个基点(假定每次下调27个基点)。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预计连续降息能确保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保持非负水平。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