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运中心的国家梦想

2009-4-18 22: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上海港吞吐量目前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二,这已是世界独一无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培星对本报表示。
2008年下半年,许培星刚卸下上海港口管理局职务。此间金融危机传导至上海港。外贸订单急剧下滑、港口吞吐量旋即探底,上海港也重新站在了历史的拐点。
转机来自于3月25日,国务院下批的上海“双中心”意见,对于上海来说,除了从航运与金融两大行业视觉进行审视,更重要应从上海总体经济的前景进行解读。因为,在此之前,上海头两个月工业出现了12.4%的负增长,是上海历史上从未碰到。
这对于依托制造业发展的上海港来说,其航运中心梦想也亟待注入新的生命力。
从港口行业历史纵向脉络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成就伦敦港;20世纪70年代后制造业率先在东亚及中国南方兴起,新加坡港及香港港抓住各自的机遇,发展如日中天。随着长三角及其中国沿海制造业逐渐发迹,上海港亦后来居上,货物吞吐量爬上世界第一。
航运中心模式
《21世纪》:凭借上海自身的软硬条件,其未来国际航运中心是走伦敦的成熟的航运服务模式、新加坡港国际中转中心模式,还是鹿特丹港依托茵河腹地模式?
许培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模式,并非是任何一个现有的、发展比较快的航运中心翻版,它具有自身特性。我们不照搬照抄,上海港一方面有自身广阔的长江腹地、位处中国金融中心等重要优势,我们需要发挥自身特点,并学别人长处弥补短处。
例如谈到伦敦港,其吞吐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完全不影响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伦敦港目前的航运金融、保险服务等十分发达,是全球无可争议的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
上海在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一、二位后,亟待提高类似伦敦模式的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这点上海还是有一定的信心和人才的优势。
同时,金融与航运互不可分,依靠“双中心”的下批,上海也期待吸引国际各类航运公司来上海发展航运业务,吸引更多航运人才,为航运界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们自己的方向。
新政释放的空间
《21世纪》:即将下批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细则,对上海最为重要的辅助措施有什么?
许培星:“双中心”对于航运业有两个最大的影响。首先,就是意见中特别提出的航运中心综合试验区,这对上海来说是最明显的一个突破,受益最大。
航运中心综合试验区,未来将有一个特别优惠的航运活动的区域,核心的业务就是让驻扎在综合试验区,从事航运业的公司提供绝对优惠的税收,由于航运业链条很长,例如船舶的投资相当大,从事船舶交易的公司利润比较薄,税收优惠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在国际上是惯例,上海需要突破。
在物理方位上,综合试验区有望框定临港新城,所以临港的未来将集合航运物流、航运服务、航运金融等为一体,若干年后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双中心”意见的第二个影响,是依托航运中心,来发展我们的金融中心。未来我们的金融产品将辅助提升上海航运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目前在全球航运业的竞争之中,金融业实际上给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垄断。
上海在过去,没有这方面的实力,来从事国际航运界中的金融衍生品建设,这方面也是意见中的重要特点。
《21世纪》:意见之中,第二船籍的意见中央没有下批,这里头有什么样的原因?
许培星:第二船籍在中央没有能够兑现,我相信中央有其考虑的重心,不可能把政策全部下批,但是此项政策,未来将会进行逐渐的释放。

第二船籍的核心运作方式是第三国的船籍到你第二国来登记,但实际上该政策,主要是吸引目前已经到第三国登记,并享受他国优惠政策的船籍回国登记,同时享有等同的低廉税收。这其实又有别于第二船籍。
虽然现在是国轮国造,但第二船籍的税收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因为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同时,最近国际上也有声音在批评一些国家航运走无税化的道路,第二船籍或也有可能在国际上受到争议,我想中央的决策有一定的道理。
竞争新局
《21世纪》:对于长三角各大港口来说,一直和上海港多少存在竞争,航运中心的配套特殊细则对于长三角,和沿海港口来说,是否会影响其生存空间?
许培星:这要看上海港主要服务于哪些地方,上海港更重要是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长江和内地的经济,现在金融危机虽然冲击了外向型经济,但未来我们依旧不能摆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还是要走自身的道路,扩大内贸内需比例。
如果是继续走外向型的发展道路,航运业是起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海如果出现一个综合试验区,这个区是为长三角,或者泛长三角服务,是让大家都得益,其实上海仅仅是设定了一个服务的窗口,在这里江苏、浙江的公司都可以注册过来。
对于周边的港口来说,影响不大,运输上也不会构成互相恶性竞争的态势,应该说,上海港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运输货物都放在洋山港区。
硬件上,我们这几年经过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长三角的一些港口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宁波有宁波的水深优势,太仓也有其苏南腹地优势。不会因为这些政策,来影响这些港口的定位发展。
上海港也有其自身的薄弱环节,由于铁路、公路建设的资源限制,目前上海亟待提高水水中转的集疏运体系。实际上,这也是服务于长三角各个港口的。
我们希望港口到港口,水上中转未来能够提高到60%左右。就像莱茵河,就成为欧洲、西欧发展的一个重要水水中转之地,它的发展模式不是陆路,而是水路。
《21世纪》:政策获批,对于上海来说,下一步的执行力体现在哪里?
许培星:意见中,重新审核了对陆家嘴、临港、北外滩这三个地区相互之间的关系。
个人认为,这三个地区,在未来都担负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责任,三个之间的定位不一样,他们不需要互相抢占市场,只要把自己定位好,看准了自己优势,我相信都会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要清醒看到中央给予政策的用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上海一定能够在中央的政策下,把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好。
同时国务院此项意见,亦是在上海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两个中心,也是四个中心的重要基础,对于上海来说,还有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贸易中心的问题。
贸易中心,也是支撑这两个中心的基础。这不是一种货与货的简单交易,而是建设国际上贸易交易的中心,能否成为高端的贸易的结算中心,能否让交易的手段更加现代化、先进化、国际化,这是未来上海经济的一个强大增量空间。
我个人认为,贸易中心觉醒得稍微晚了一点,但相信在未来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形式下,上海会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突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