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数据显现经济回暖信号?

2009-4-17 22: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李霞
    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数据是否判断我国经济见底反弹的重要指标?能否预兆中国经济已走出谷底?经济学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此说法不一。
PMI指数:52.4%
    3月,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为52.4%,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同上月相比,在PMI指数体系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升势显著,升幅超过4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最近四月连续回升,继上月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之后,本月又有综合指数PMI和采购量指数回升到50%临界点以上,分别达到52.4%和54.0%。
    解读 PMI指数被认为是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PMI指数的连续回升以及他在调研中感受到的各地显露出来的积极变化,不仅表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一揽子政策已经明显见效,而且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港口吞吐量:增长2%
    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仍位于低谷,但3月份出现止跌反弹迹象。据初步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外贸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和季度新高。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依旧处于下滑的低迷状态,但跌幅有明显放缓趋势。
    解读 港口行业是国民经济晴雨表,在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后,港口行业率先显露出好转的迹象。受国内经济政策刺激、钢厂产能基本恢复等因素影响,作为上游产品煤炭、粗钢等产量创去年9月份以来的新高,铁矿石进口量也不断攀升;另外,南方企业恢复生产,带动了电煤用量增长,各大港口生产恢复繁荣景象。
汽车销售量:5.01%
    在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1~2月份,我国汽车产销146.49万辆和156.36万辆,产量同比下降1.16%,但销量增长2.70%。到一季度结束,国内汽车销量累计更是达到267.88万辆,同比增长了3.88%。然而,汽车产业整体上增产不增收,1~2月我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204.13亿元,同比下降9.42%;利润总额为98.79亿元,同比下降50%;19家重点企业集团的利润降幅更高达59%,下降了66亿元。
    解读 第一季度汽车产业整体上增产不增收,主要是由于小排量和微型车在占比过重,而利润较高的大排量和中高级轿车一季度的销量都呈下降之势,只占三成市场份额。如此看来,汽车行业整体利润下滑也是情有可言。
发电量:减少2.84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全国发电量累计完成7811.02亿千瓦时,日均同比下降1.89%,降幅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2.84个百分点。
    其中,水电、火电、核电分别累计完成956.82、6690.90、163.30亿千瓦时,分别较上一年增长27.40%、-5.06%和0.25%。今年3月份的数据也体现出降幅逐步趋缓的态势。3月份全国发电量完成2867.2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71%,日均发电量较1~2月环比增长10.38%。
    解读 发电量和用电量被认为是判断经济是否转暖的重要风向标。从去年第四季度到当前,我国用电量和发电量的一系列相关指标牵动着整个宏观经济,现在已经传递出积极而有价值的信号。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效益回升、宏观经济的复苏,与用电量的走势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后者有一定的滞后期,也就是说,企业订单的增加要往后才能在用电量上体现出来。因此有理由相信,发电量和用电量两大“风向标”,在未来将传递更为令人振奋的信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