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经济在“寒冬”中“止跌回稳”

2009-4-13 17:5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日,一连串的好消息纷沓而至:首期投资32.6亿元的华能应城热电联产项目有望今年开工,投资35亿元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储气库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检验,首期投资3.5亿元的汤池温泉二期开发和首期投资3亿元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近期将启动实质性建设,这是应城市抓住“弯道”之机“争”超越的结果。

    去年以来,应城市抓住经济危机中的“倒逼”机遇,充分发挥膏、盐和温泉资源优势,突出盐业化工和精细化工主导地位,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经济在““寒冬”中“止跌回稳”。据统计,元月份以来,应城市已实现工业总产值9.3亿元,同比增长41.7%;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9.9%;财政收入4853万元,增长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23万元,增长20.9%。

“今年,我们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这条主线,突出“经济建设、民生改善”两大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产业化、新农村” 四大建设为首要任务,积极谋求“发展方式、发展主体、发展平台”三大突破,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促应城经济在牛年平稳较快增长。”在展望2009年应城市的经济发展时,该市市委书记谢思芳如是说。

  在这个经济寒冬,应城呈现出了一派“争”字当先、快发展、快投入、“竞相争春”的生动场面。
 
    全力培育市场主体   “争”工业经济总量壮大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该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倾斜,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抢抓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政策机遇,引导宜化双环、新都、久大等骨干企业和赛孚工业园,加强其与产业链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合资合作,力争通过1—2年努力,将盐化工打造成百亿产业。要以十三香扩批、莲花落户等为抓手,加快发展调味品产业,倾力拓造“中国味谷”。加快油品加工、医药包装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不断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饲料、石膏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引进生物医药、轻工电子等新型产业,加快培植一批带动强、贡献大、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

  扶持壮大优势骨干企业。进一步落实促进企业成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新都化工、恒天药业、富邦科技、德邦化工等20家列入全市培育工程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年上缴税金过5000万元、过1000万元和过500万元的企业。帮助企业拓宽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大研发投入,引导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总结推广支持服务双环等重点企业经验,完善企业服务机制,组织实施“企业优质服务年”活动,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更多的工业项目入园进区。加快推进南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做好土地收储工作,为项目落户发展打牢基础。按照园区详细规划方案,加快东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东一、东二大道、黄金大道和发展大道连接线等主干道建设,搭建大发展平台。完善市民营经济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力促九州通二期工程、湖北瑞丰粮油公司主体厂房、索华科技等入园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去年,该市完成“一区三园”规划评审工作,规划总面积8.6平方公里;加快城南新区向南拓展“一纵两横”及东城区、民营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载体功能明显增强。该市连续四次夺取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亿多元,改善了城区交通

  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高耗能企业和行业的整合聚集和升级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做到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设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排污管网,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再上台阶。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   “争”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

    去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1889万美元,内联引资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73.2%。引进香港瑞鹿灯饰、广东卫氏家电、东莞辉明石化、湖北弘锦科技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个;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43个。储备项目17个,总投资137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下达项目21个、专项资金5980万元。争取国家补助2000多万元。

  以超常规措施抓好项目争取。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围绕中央出台的十条激励措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加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的力度,增强争取项目、争取投资的实效性,做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建设一批,有多少、上多少,全力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

  以机制创新保障项目落实。建立健全项目目标管理制度,继续坚持一个项目、一个市领导、一个部门、一个干警、一个专班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快项目推进力度。对续建项目要加大资金运作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做到资金投入不停步,项目建设不停步。对新建项目要分解目标任务,优化施工环境,狠抓工程进度;所有项目要确保在3月份前正式开工,小型项目要保证在上半年完工,中型项目要保证在10月份前竣工,重大项目要保证在年底前完工,做到时间与投入同步。对有意向和已签约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加大与国家、省里对接的力度,确保项目提前开工,早见成效。

  以实干作风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香港瑞鹿灯饰等开工项目的建设步伐,抓好湖北千里马药业、武汉理工大学应城高新技术产业园、湖北索华科技、湖北雪绒城等招商项目的落户建设,全力支持新都化工“2改6”扩能工程、恒天公司非PVC多层共挤膜、鸿祥化工二期扩建工程和十三香二期工程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加大武荆高速公路应城段建设协调力度,促其加快工程进度。积极做好华能应城公司铁路专用线接轨等前期工作,力促热电联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抓好国家战略石油地下储备库、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储气库等重大项目的跟踪衔接工作。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进   “争”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突出重点招商。突出特色招商。依托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等资源优势产业招商,进一步凸显应城特色产业的优势,把优势做强、强势做大。主攻大项目。研究国内外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应城的比较优势,加强洽谈跟踪,主攻大客商,寻求大项目,确保在亿元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把大项目作为服务重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不断提高大项目的落户率。重点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税源涵养、高就业容量和循环经济项目,确保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特别要突出引进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带动我市工业结构的上档升级。

  积极融入城市圈招商。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完善《应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致力于在产业协作配套、农副产品供应、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人力资源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实现新突破。以产业对接和项目引进为着力点,主动引进和承接武汉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包装、建材等一批产业,努力形成经济共同体。

  创新机制招商。认真落实市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规定,不断营造环境招商。抓好各种招商推介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进一步改善服务引商。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奖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市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以商引商和节会招商,精心组织参加京津招商和第四届中博会,提高招商实效。

  舞活旅游和商贸服务业龙头   “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壮大旅游产业。围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以做大做强汤池温泉品牌为重点,加强主要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汤池景区二期、集镇周边村庄绿化等项目开发,完成省“十佳”旅游乡镇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可行性论证工作,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有计划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启动应城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壮大旅游产业。要加大旅游组织、促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旅游热点城市的区域合作,推动旅游和商业互动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保持旅游业较快增长。

  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一批乡镇和村级“农家店”、加盟连锁经营,大力推广“家电下乡”活动,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改造提升农贸市场、专业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功能,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信息中介、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