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近海经济”实施“转身向海”

2009-4-10 19:5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沈阳近海经济区管委会主任、沈阳保税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 林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沿海开放的先行先试。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速腹地经济,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辽宁省委实施了沿海与腹地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战略,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开放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率先崛起两大振兴举措,全力打造“海上辽宁”。在如此恢弘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近海地区连港口接腹地的区位优势,促进县域经济振兴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2007年,沈阳市辽中县利用自身区位特点,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沿海开放双重机遇,承接沈阳装备制造业与营口港现代物流的双重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近海经济”概念,实施建设沈阳近海经济区的战略举措,把沈阳老工业基地多年来集聚的势能引向海洋,融入世界,实现了沈阳转身向海的夙愿。
近海经济与近海模式
    “近海经济”,是介于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经济类型。从狭义上讲,距离港口100公里范围之内的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汇聚、整合、优化构成近海经济;从广义上看,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优势互补、腹地经济与沿海经济良性互动、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充分融合,在互补、互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经济或外向经济统称为“近海经济”。
    “近海经济”概念的提出,将从根本意义上改变沈阳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性质,其战略意义有三:一是使沈阳由原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内陆城市,变成了区域性近海城市,或者叫作“近海内陆城市”,从而实现了由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变、由黑土文化向蓝海文化的转变;二是进一步拉近了沈阳陆港与辽宁“五点一线”港口群的距离,使辽宁各港口,特别是营口港成为沈阳的出海口,真正丰富了“五点一线”的内涵;三是实现了“六大战略”的结合,即实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 “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战略、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和东北亚经济合作战略的有机结合。
    所谓 “近海模式”,即港腹联动模式。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腹地,以营口港、大连港为代表的辽宁港口群作为出海口,通过港口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实现腹地经济与港口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模式可以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功能互补,既发挥了沈阳近海经济区对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同时又依托营口港等辽宁港口群,发挥了港口经济的扩散功能,使腹地的商品通过海上运输迅速转移,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向腹地流动;二是产业互动,港口与腹地间可以顺利实现商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包装等各生产流通环节或产业之间的迅速转换和良性互动。
沈阳近海经济区建设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近海经济”自提出以来,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概念变成规划,由规划变为实践,由实践变为现实。
    随着沈阳近海经济区“一区、两轴、三城、五园”空间布局的形成,“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投资84亿元的中钢集团废旧金属加工项目、投资35亿元的美加工业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沈阳和世泰钛合金项目、投资10亿元的营口港务集团近海物流港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引进,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一年时间就被评为“新沈阳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尤其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沈阳近海经济区建设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重点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提供物流支撑,打造“东北新港、渤海新岸”,并列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扶持的十大项目之一。
    高标准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优势分析
    配套 “半小时”——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优势明显。由于与沈阳铁西新区地缘相接、产业相融,在“半小时”内完全可以搭建物流服务平台,为沈阳机床、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大型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材料、产成品的物流服务,方便企业开展深加工结转和料件、成品的分拨配送。
    节约“一日游”——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保税物流中心(B型),企业可以自行在属地报关,实现出口退税,之后将货物直接运达港口离岸,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红利“满载归”——物流利润空间巨大。通过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物流成本占整个生产企业成本的20%~25%,与10%的国内企业正常物流成本相比,利润空间巨大。
    运量“倍增加”——物流需求增速迅猛。2007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达874.9亿美元,辽宁省进出口总额实现594.8亿美元,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出口额还将逐步加大,物流需求量必将持续提高。
    道路“八城通”——便利交通优势明显。一小时经济圈内,覆盖鞍山、本溪、盘锦、辽阳、抚顺、营口等八大城市。3~5小时经济圈内,覆盖辽东湾、渤海湾及山东半岛周围各大港口,通达黑龙江省及邻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地区。
    政策“多级送”——省市政策不断叠加。沈阳近海经济区是省级开发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除享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及沈阳市特有扶持企业政策外,还在沈阳惟一享有辽宁省“五点一线”优惠政策的经济区。
发展思路
    搭建保税物流平台,建设“大保税”体系。由于沈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具有的特殊政策优势,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可以以沈阳保税物流中心 (B型)建设为基础,在沈阳市区以及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八城市)各城市范围内,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多个保税监管仓库,发挥保税监管功能,为不同区域内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统筹沈阳经济区保税货源的相关信息,搭建沈阳经济区保税物流平台,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大保税”体系。
    搭建物资集散平台,建设“大市场”体系。物流的基础在于“物”,要将沈阳近海经济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就必须使其成为东北亚物资的“集散地”。因此,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需借沈阳中心城市的特殊聚集优势,整合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物资资源,建设大型物资批发市场。随着批发市场的建立以及物质资源的不断聚集,沈阳近海经济区将逐步成为东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平台,“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的格局将逐步显现。
    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通关”体系。大通关,即在货物的进出口通关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之合理、规范、畅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通过建设东北地区各口岸间统一的航运及物流业务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口岸监管查验单位、港口、机场管理部门、税务、金融机构、生产企业、货主、代理等部门信息的有效连接与整合,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通过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可以实现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便于建设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
具体措施
加快沈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
    作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项目——沈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正式获得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设立,成为国家23家海关监管扩大试点单位之一和东北内陆地区惟一的保税物流中心。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具备口岸功能和特殊的政策优势,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时还具有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物流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多重功能。
    保税物流中心将依托沈西工业走廊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在海关派驻机构驻区监管下,为客户提供辐射国内外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保税服务。概括分析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具有四大意义:
    一是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加速实现沈阳“转身向海”的夙愿。通过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开展相关保税业务,可以促使腹地企业与港口物流企业业务间达到有机结合,拉近沈阳陆港与辽宁“五点一线”港口群的“业务距离”和“空间距离”,真正丰富“五点一线”的内涵。二是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拉动大沈阳区域经济快速增长。通过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开展相关保税业务,可以直接带动沈阳以及周边区域交通运输业、货物仓储业、商贸流通、信息咨询、劳务服务等民间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于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带动招商引资、扩大就业等,也能起到长久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促进东北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通过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开展相关保税业务,将有助于打破东北地区的物流瓶颈,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物流通畅,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加工贸易向现代化制造业转型的成本;有助于优化东北内陆地区投资软环境,促进企业聚集;有助于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能力;有助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使加工贸易向内陆延伸。四是保税物流中心的建立将填补东北内陆没有监管区域的空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每年进出口大量的货物。从进出口总值和加工贸易值来看,东北地区和辽宁省都呈逐年递增状态。但是目前东北内陆地区具有保税功能的节点却少之又少,保税物流中心恰恰弥补了东北内陆没有保税节点的空白,既满足了东北内陆进出口企业对于保税业务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促使保税港区的物流企业与腹地物流企业紧密协作,促进东北保税物流体系的形成。
    积极建设港口集疏运系统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与港口相互衔接、主要为集中与疏散港口吞吐货物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及相应的交接站场组成。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是港口与腹地相互联系的关节点,港口集疏运系统是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沈西工业走廊通海大道、近海铁路货运专线、环辽宁中部城市群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在同步进行,“三路通海”将使沈阳近海经济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真正成为沈西工业走廊沟通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城市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沈阳近海物流港
    沈阳近海物流港项目由营口港务集团沈阳陆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该项目建成将使营口港服务功能前置,按照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整合堆场、仓储、码头等基础设施资源,不但可以改变沈阳城市性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实现 “海陆港一体化”以及 “城市功能一体化”提供强大的物流服务支撑。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主要建设集装箱拼装区、散货存放区、综合服务区,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6.5万平方米。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信息港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运输、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要充分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现代物流质的飞跃。
    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信息港,可以整合东北腹地物流信息资源,同时与辽宁乃至环渤海的口岸管理信息平台相对接,在集装箱、石油及石油制品、汽车、粮食和水产品等专业物流信息方面,建成统一的航运及物流业务信息平台,实现 “物流信息平台一体化”,真正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此外,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港口、物流园区的航运和物流信息自理系统与信息网站,依托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构成东北亚国际航运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与信息用户群。
    积极拓宽融资平台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具有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单靠政府和一两家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工程建设。尤其在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还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法形成对物流中心的集中投资。因此,应以“发展为先开放融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原则,通过市场化、股份制的方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共同建设物流中心。
    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向技术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的物流人才是物流中心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物流和货运知识外,更要掌握电子物流经营管理技术、商务平台、信息平台运作技术等。物流中心将抓紧时间造就一支物流技术骨干队伍,目前已与省内多家拥有物流专业的高校取得沟通,共同建设辽宁省大学生物流实训基地,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为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奠定人才基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