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广开新农村发展门路
2009-3-9 0:1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村公路多为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农民出行的真实写照。如今在吉林省农村,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因道路受阻而遭受贫穷,再也看不到群众因出行不便面带愁容。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交通厅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交通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便利出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大志跨越发展 新农村今非昔比
为尽快实现“让农民从泥泞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吉林省交通厅积极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养护管理不断加强、客运班线路路通达,一串串数字诉说着交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有农村公路20754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4575公里。30年来,该省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53亿元,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66705公里。
改革开放前,吉林省农村公路基本上是大车道和人行道,63%的乡镇和70.5%的建制村不通公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通达深度显著增加,群众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成为全国第五个实现乡镇、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的省份。到2008年年底,吉林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9.1%,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1.4%,分别比改革开放前提高85.9个百分点、71.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村客运尚不发达,建制村通车率不足60%,而且班次少,农民外出乘车难。改革开放后,吉林省放开公路客运市场,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极大地缓解了运力紧张矛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省交通厅把农村客运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偏线、冷线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村客运发展。到2007年年底,该省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谋创新科学规划 强管理建养并重
在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历程中,吉林省交通厅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确保了农村公路的科学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吉林省交通厅就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重点工作之一,与国省干线公路同步实施。“十五”初期,吉林省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制定了与国家政策相吻合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3年,按照交通部提出的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重新调整了“十五”后三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7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该省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是通乡镇、建制村以及省级新农村试点村镇的沥青(水泥)路,明确了建设目标。
坚持合力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性。该省坚持投资引导,从“八五”期间开始,在全省探索、建立了投资引导的激励机制,陆续出台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山区、旅游路线、粮食主产区和交通建设“文明市(县)”实行倾斜补贴政策,先后4次上浮投资标准,极大减轻了乡镇压力和农民负担,有效调动了各地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每年以省政府名义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建设数量和质量指标落实给各市(州)、县(市、区),并与政策倾斜挂钩,按照年终综合考核给予奖惩。
坚持改革创新,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2003年年初,吉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筹资体制,明确规定农村费税改革后,从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拖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并允许财政困难的县市从土地增值和资源开发投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吉林省交通厅通过压缩部分干线公路项目、紧缩非急需建设资金等手段,逐年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并积极申请银行贷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问题。此外,通过采取荒山荒地使用权转让和林地资源转换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
坚持加强管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该省制定出台了《吉林省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吉林省乡路管理办法》等规章和办法,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强化技术支撑,对参加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同时,严格质量监管,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实行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省、市、县每年在落实工程计划时,都把质量目标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并加强项目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质量。
坚持建养并重,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吉林省明确地方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分解落实养护工作目标。2003年,吉林省交通厅党组提出“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实行以“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养护管理体制改革。2006年,吉林省交通厅以开展为期三年的“养护管理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养护投入,基本实现了沥青(水泥)路面有路必养、长年养护。通过建立完善工作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支持保证体系,强化各项措施,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深入进行。该省以县道专养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探索建立群专结合、承包养护、农民自养等适合各地特点的养护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有路必养。同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生产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经济适用的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先后试验成功了红砖路、水泥砖路、轮迹路等,还开创出拱形墩台和梅花桩等农村公路治超装置,成功研究推广“旧沥青路面石灰土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采用碎石、稀浆、石屑封层工艺,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和水平。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