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乡交通一体化改变济源农民生活

2009-3-5 12: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以前老百姓去趟城,得分三步走:步行出山,坐三轮,再搭公交车,进个城就得半天时间。现在车站就在家门口,抬脚就能上车,个把小时就能进城,由‘三步走’变成了‘一步走’,我们现在和城里人没有啥区别,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记者在河南省济源市愚公村通往市区的一辆客运车上,听一位老大爷乐呵呵地诉说着交通一体化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济源市地处晋东南豫西北,传说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05年年底,济源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城乡一体化,首当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太行山阻隔的山西省与河南省之间的壁垒,突破济源市境内城市和乡村、山上和山下相互分割的壁垒,突破陆路与水陆连接不畅的壁垒,突破交通信息不畅的壁垒,济源市交通局确立了以打造高速公路网、市中心对外多通道辐射路网、新农村公路网、水上交通连接网为主的四个层次的立体交叉交通网络。 
“村村通硬化路”同时“村村通客车” 
        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济源市委、市政府将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纳入该市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各镇、办也把“村村通”、“组组通”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从而使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上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社会关注、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机制。针对建设资金短缺等困难,该市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上级补助为主和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为辅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模式。2005年至2007年,济源市3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70公里,实现了市区到镇、办通二级公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目前有75.3%的居民组通硬化路。 
        农村道路修到哪里公交车就通到哪里,这是济源市城乡客运规划的基本要求。该市按照“车头向下,村口始发,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一体化服务理念,大力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把“村村通客车”与“村村通硬化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2005年至2007年,济源市3年时间累计投资1500万元,建设、改造农村乡镇客运站11个,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700个;开发、延伸城乡客运班线近55条,新增客运班车130余辆,实现了乡镇有站、村口有亭和村村通公交车,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由“能够出行”到“方便、安全、舒适出行”的转变。 
交通一体化为农民带来大实惠 
        建设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便捷通畅的交通路网,是济源市交通局路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该局积极构建“十”字形高速公路网,以高速公路网为主架,以多个互通区为中心,建设通往各中心城镇的连接线,随着去年年底济晋(城)、济运(城)两条高速公路的贯通,济源市在河南省率先实现镇镇通高速公路。此外,该局还在筹备建设晋煤外运大通道——济阳高速公路。 
        根据济源市工业集聚区建设、组团建设、中心城镇建设的需要,济源市交通局全面铺开了以市区为中心,向外大辐射;以集聚区、组团、中心城镇为中心,向外辐射连接的公路网建设,不断加快市区一、二环路和曲阳、轵城、克井三个组团间的近百条通道及绿化建设。 
        以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水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水上工程为重点,济源市交通局还不断强化水陆交通综合化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港站码头建设,新建、完善航运设施;另一方面,加大与码头连接线、专用线以及客运站点的建设,实现水上、陆地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立体换乘”。 
        交通一体化的大力实施给愚公的后代带来了说不尽的实惠。当地农民利用通达便利的交通,纷纷在公路沿线、家门口开起了餐馆,搞起了运输,形成了新的路域经济;各乡(镇)、村围绕已硬化的通村公路,相继建起了高效农业园区、农业经济产业区、农业种植观光区、规模化养殖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济源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村纯收入等几项指标都走在了河南省前列。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