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何去何从

2009-3-3 19:4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的中国对外贸易,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第四季度出口遭遇寒流;其二,数量不菲的以民营出口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遭遇空前困难的局面,工厂或开工不足或倒闭歇业,造成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   这两个特点都在提示我们,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单一出口路径到了反思改进的时候了。
  民企遭遇“倒闭潮”
  2008年并不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年份,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六成靠进出口,其中三成靠出口,这个现状多少让人感到担忧。
  毫无疑问,民营企业是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外出口的生力军。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东南沿海的民营企业,就屡屡被媒体提及,媒体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倒闭潮”。
  2008年7月,媒体开始报道东莞企业倒闭潮,其中提到了民企50强中的一家企业;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浙江民企命悬资金链背后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位“十佳青年私营企业家”;到了8月,情况更加严重,媒体开始报道“江浙粤中小企业直面生死劫”,更有媒体探究“民企老板为何频频自杀”;10月,媒体开始反思民企困境,连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忍不住发表看法。他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国资委成立之初很重要的任务是治理国企“三乱”,即乱投资、乱决策、乱担保,现在这些错误已开始转向民营企业。
  我们可以不用“倒闭潮”这个词,但是,外有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出口困境,内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谓“三乱”问题,“民企受困”应该算是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民企受困带来的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2000万农民工返乡。
  今年外贸形势严峻
  各种迹象显示,今年的形势,可能更糟。大逆转是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
  至2008年12月,我国的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进口更是大幅下滑21.3%,外贸降幅创下了至少10年来的最高纪录。
  面对这种变化,各路专家纷纷对2009年的外贸形势作出悲观性预测。
  有分析认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外需放缓,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出口增长面临巨大难题。依靠两位数的出口增长不是我国当前应该采取的经济增长策略,但是,保持一位数的出口增长则绝对有必要,因为出口增长背后是企业生存和就业的保证。
  还有分析认为,2009年的出口及经常账户盈余都将出现负增长,而未来两年储备的增长也将放缓,出口拉动高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走到尽头。
  专家的各种分析,有一个基本前提,我国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目前这三大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在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短期内复苏难现的背景下,我国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将发生逆转。
  海关总署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外需求的萎缩已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强约束,出口规模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2009年,进出口下滑的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按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估计,全年进出口增速可能放缓至5%以下。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较2008年大幅下降20%左右。
  贸易摩擦加剧
  国际经贸交流有一个基本规律,每当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景气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争端也会增多。因此,业内专家预测,2009年我国出口产品将遭遇更多贸易摩擦,且贸易摩擦将呈现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等特点,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是新的挑战。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
  以广州为例,在去年,截至11月,广州外贸企业遭遇22起外贸摩擦,数量同比增长120%。这些摩擦呈现数量多、涉案金额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涉及总金额合计高达1.1亿美元,基本覆盖了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主要行业。
  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在过去一年里呈现出更加频密的态势。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
  另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占总数的1/7左右。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1/3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
  政府出手促出口
  为了应对日益困难的外贸形势,相关部门接连出手,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我国于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连续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2月份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整体出口合计5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前11个月的45.8%上升至12月份的49.0%。其中服装、塑料制品、箱包和灯具出口均表现为加速增长。
  另外,贸易出口价格稳定的涨幅,也对稳定外贸形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6月至12月份,我国一般贸易月度出口价格同比涨幅基本稳定在16%-19%之间,12月份仍为16.3%,这使一般贸易出口保持6%的逆势增长,增幅比11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
  更可喜的变化在结构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和出口地域的变化。商务部方面的分析指出,在一系列经济数据的背后,外贸结构正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迈进。比如说我们的机电产品增长了17.3%,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在制造业高端占有的比例;比如说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比例又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说我们对一些新兴市场占有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还有,一般贸易的增速快于加工贸易的增速13.6个百分点。
  专家发出反思声音
  一方面是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出口遭遇困难;一方面是相关部门连番出手,促进出口继续增长。与此同时,来自专家学者的质疑和反思也频频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他认为,出口导向政策需要反思。
  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通过出口导向的政策,和世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了。占我国出口20%左右的美国市场出现衰退,我们的出口就会受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做过分析,认为美国增长率如果下降1%,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个百分点。
  面对这样的局面,吴敬琏认为,从短期对策看,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保持宏观经济不至于崩盘。在货币政策方面不宜大量放水,因为放水后续影响的这笔账早晚要还。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打拼。
  还有其他方法,比如从1998年4月开始的扶植中小企业,各专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在不需要放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把地下钱庄的借贷翻到地上,不但能够防止借贷风险,而且能够净化市场降低利率。
  吴敬琏着重指出,从长期来看,我们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经济中一些由资源过度投入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不了。早在2006年7月,50人经济论坛田横岛会议上就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外汇汇率形成机制不做调整,一定会引起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
  吴敬琏评论说,“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十几年过去,至今没有很快实现。“十一五”在这个方面所提出的方向、采取的措施,现在看来都是对的,是合适的。可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非常顺利,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障碍。很多重要领域握有垄断权的企业政企不分,阻碍了创新,阻碍了一些新技术、高技术的产业化。这种例子是到处都可见的,这是很要命的事情。
  吴敬琏说,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于改革的推进。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