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物流影响加深 政策致力改善

2009-3-28 23: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2008年11月,我国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上半年增长10.4%,三季度下降为9.9%,全年预计在9%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低于50%,12月为41.2%,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30.7%。显示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缩迹象明显。

  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虽然运输成本还在上升,但由于货量减少,运力相对过剩,运价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12月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同比下降了50%。三是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普遍遇到了市场萎缩、业务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最近还出现了强行提货、弃厂逃跑、路途盗货等违法违规事件。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就经营环境看,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和物流发展的实际,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客户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经营风险大,服务价格低、企业利润低,将成为总的基调。对此,要充分估计,审慎决策,积极应对。

  物流行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策简介

  此前维持了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在2007年底首度改为“从紧”后,于2008年三季度突然转为“适度宽松”。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入了衰退的深渊。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灵敏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无论是密集的“双率”下调,还是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减少,都饱含了国家“保增长”的良苦用心。

  十年来首度“放松”

  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务院11月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松动”,仅在一年前的12月5日,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央行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了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事实上,我国从2003年起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货币政策持续呈现收紧态势?然而,进入2008年9月下旬以来,各种宏观经济数据都发出了橙色警报,经济下滑远超预期,央票锐减、正回购缩量等迹象均显现货币环境开始出现了松动。正式定调后的“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

  降息不足百日连降5次

  “降息”,无疑是2008年货币政策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从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场诠释为刺激经济的“猛药”。其中最大一次调低108个基点的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足见中央“保增长”的决心。

  利率的密集调降,作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涵,是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确保市场流动性的传统手段,与新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相辅相成,旨在竭力为经济回温铺路。

  政策解析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近两月来,央行已在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保证流动性供应,在9月与10月两个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释放了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致力“恢复市场信心”

  央行连续降息,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行动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宏观经济,以及给中国的股市、楼市带来更多信心,从而帮助这些市场有效抵御外来风险的冲击。尽管降息短期内起到的效果有限,但持续的银根松动是一个长期利好市场的举措,政策的累积效应将会逐渐释放。此次降息将会拉动国内需求,促进企业投资,但最主要的还是恢复市场信心。

  从宏观经济面上来看,降息将会带来四方面的有利影响,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一是降低了企业信贷成本,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投资;二是企业还款付息成本降低,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改善;三是银行利息降低,消费者将会相对以前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四是可以向全球释放中国经济正在通过有效调控,保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的信号,提振全国乃至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仍将长期持续走好的信心。目前减息的措施,对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有限,不会改变宏观经济回调的趋势,但会使它减缓。主要是对消费者心理预期起到提升的作用。

  政策仍有松动空间

  四季度货币政策主基调仍将是“放松”。从目前情况来看,欧美各国均持续降息,国内通货膨胀率则已逐月回落,而政府保增长的态度已日益清晰,这将为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和动力。

  目前来看,三种货币工具,利率、准备金率和央票,都有一定调整空间。目前看来,继续降息已成为共识。央行在降息之后,将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利率还有下调的空间,未来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更为大胆地预测:在2008年余下的时间里以及整个2009年,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及贷款利率)将下调4―5次,即累计下调108―135个基点(假定每次下调27个基点)。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预计连续降息能确保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保持非负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