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推航运区域"大通关"

2009-3-24 22: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为推动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大通关”工程多个项目在上海艰难推进,其中上海航运服务中心将率先建立 
  东方网3月24日消息:: 据《财经网》报道,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历经十年但进展有限,期间提出的“大通关”工程予以推动,但仍有诸多瓶颈难以突破。时值“大通关”最重要的一年,上海将率先建立上海航运服务中心。
  “大通关”工程即“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指的是货物在进出口通关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货物流动更合理、更规范、更畅通和成本更低。
  “大通关”乃上海首创的模式,上海也是始于2005年的长三角区域“大通关”改革试点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另外三个试点城市分别是南京、杭州、宁波。
  上海市口岸办有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是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为“大通关”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希望在此前先试先行的“一门式”基础上,率先建立上海航运服务中心。
  上述人士称,目前正在利用世博会货物及人员通关方案的实施,发挥世博会对上海口岸环境的带动作用,完善上海口岸“一门式”服务。同时,新“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目标是“功能完善、业务齐全、配套完备、运作高效”。
  所谓“一门式”通关服务,是指在上海航运交易所、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洋山深水港等地,成立了由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口岸检验单位以及银行、船代公司等口岸配套服务单位共同组成的通关服务平台;同时,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口岸‘大通关’电子信息平台也让物流信息实现了时时交换,这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
  上海正借此进一步扩大其区域航运港影响力。目前,通关改革范围已扩大至长江流域,包括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十余个省市。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奠定了集疏运体系的基础。”上海市口岸办人士称,因此这吸引着更多地区加入上海的平台。 
  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特别是长江集疏运,以及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所谓集疏运体系就是由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及相应的交界站组成,港口与货物目的地相互联系的通道。
  2009年1月上海两会上,上海市长韩正表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围绕突出“两大体系”,在转型、提升上下功夫。“两大体系”即指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然而,上海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基础尚且薄弱。较香港、新加坡等周边港口,上海在通关成本和效率、国际物流服务成本和效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以及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此外,还有服务性机构聚集力还不强,航运体系化建设尚不明确等问题。
  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表示,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业内,目前对于发展现代航运体系之“体系”尚还没有个完整的概念。
  影响区域“大通关”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部门间信息不畅。2008年,苏浙沪三省市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对铁路、公路、港口等集疏运工作做了初步协调,但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在会上表示,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的前提是及时交流沟通信息,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细化措施确保信息传递沟通顺畅。
  目前,长江流域的大多地方至今仍未建起连接上海平台的“大通关”电子口岸平台,以至于所谓“大通关”仍无夯实基础。
  浙江省口岸办负责人认为,目前的“大通关”协作仍为初步,往往同系统、同关区的通关协作做得较好,而不同系统、不同关区的横向协作则较逊色。“目前协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探索区域通关的模式创新、规范和简化转关运输监管、逐步实现代理企业诚信守法等级评估互认制、制定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等。”
  上海市口岸办负责人则称,“大通关”协作是一项需要国家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对此,上海市口岸办提出,将研究提出完善“大通关”的新措施,比如协调推进查验单位实施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通关改革;同时以国家口岸办提出的“单一窗口”要求为契机,争取在上海口岸先试先行,推动口岸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