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产能过剩为即期过剩

2009-3-23 11: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张琳
    产能过剩被称之为 “重复建设”、 “过度投资”或者 “过度竞争”,它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一直是政府部门防治 “重复建设”或 “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并再次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因为 “产能过剩”让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贸商都不得不吞食这难以下咽的苦果。因此,有必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钢铁业下行轨道中所暴露的 “产能过剩”问题。
    1.产量增长、需求委靡、出口减半、钢价下行。
    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的部分统计数据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钢铁有效需求不足。
    产量:1月份,国内粗钢产量为4152万吨,同比增长2.4%,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钢产量同比下滑38.8%。2月份,国内粗钢产量达到4052万吨,同比上涨4.2%,产能利用率恢复到80%,日均产量144万吨,达到了2008年8月份以来最高水平。按此水平生产下去,2009年国内粗钢产量会轻而易举的跨过5亿吨。
    需求:1月份,国内粗钢表观消费同比增长7.8%,但实际需求并不乐观,留在国内的资源量并没有被终端用户所使用,而是大量囤积在贸易商手中。
    出口: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56万吨,环比减少35万吨,同比下降50%,创2005年12月份以来新低,钢材出口形势恶化超出预期。
    钢价:3月份第二周,兰格钢价综合指数为134.1,同比下跌34.7%,环比下跌0.5%。钢价自2月份第二周开始持续在谷底徘徊。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随着投资的增长,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生产能力,从而带来的是更大的产量,但是工资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以及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过剩的库存开始积压,产品价格下降,从而造成了产能过剩。可以看到,世界大环境的恶化,过快的供给速度如此持续下去,期待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的稳步增长很难做到。
    2.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82%,挫伤企业投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
    2008年年底,粗钢产能达6.1亿吨左右(除去在建产能),与实际粗钢产量比较,过剩粗钢产能达1.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利用率约82%。可以推算,单独分析2008年下半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肯定低于82%。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产能利用率指标进行工业统计和跟踪分析,用于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走势。根据美国的经验,美联储认为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即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在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如果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
    3.我国产能过剩为即期过剩。
    我国产能过剩 (即期过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 (预期过剩),按照产能过剩产生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即期过剩和预期过剩。即期过剩是指目前行业生产能力与需求量的比值已经超过了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目前我国即期过剩主要特征是:产品销售率下降到较低水平,设备产出率低,亏损面较大,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水平下降。1992年以来,中国的钢铁产能利用率在81%~95%,而国际正常值一般是设备利用79%~83%的区间,所以钢铁工业在这十几年来都是 “超能力发挥,产能不足”。目前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不同于生产过剩,也不同于某些发达国家的钢铁产能过剩,只是暂时性的相对产能过剩。当新的需求产生时,这部分过剩产能将会被充分利用。
    4.钢铁投资要防止地方政府过度干预。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高投入、高产出,一但投产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许多地区,钢铁企业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是当地的支柱企业。吸引钢铁企业到本地投资以及协助和推动本地钢铁企业的投资扩张,将会为本地的经济增长注入很强的推动力,无论从政绩显示还是从财政、地方就业等方面考虑,各级地方政府都有非常强的动机推动钢铁企业在本地的投资,争相为这些企业的投资提供更为低廉的土地、税收减免和协调投资所需的贷款。在新一轮的钢铁工业投资热潮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政府推动、协助之手。
    适度的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过度干预就会给经济生产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受利益驱动,干预投资,搞形象工程,结果导致各地区域产业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实质上这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市场的影响因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侧面反映。
    因此,在行业投资方面,市场可以发挥调节作用,地方政府不要为了追求业绩,搞盲目投资、盲目建设。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必定会危及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有损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