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船业“斗寒破冰”

2009-3-2 15:1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胡雪良
    浙江有众多的岛屿和7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很长一段时间,浙江只能修造小渔船。2003年以来,造船业一改以往低迷状态而成为高盈利行业,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开始“掘金”造船业。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地几乎是遍地开花,并得到了很快发展。在浙江漫长的海岸线上,昔日的荒滩都成了一座座造船基地。在宁波甬江入海口南边的一小岛,见10多家造船厂挤在短短几公里的海岸线上,塔吊高耸,几十个船台沿着江堤一字儿排列着,正在建造的万吨巨轮。
    据浙江省经贸委机械行业办统计,浙江现有较大规模的民营造船厂200多家,而沿海的市、县更是几乎村村有小船厂。2006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宣布将兴建十大造船基地,总投资超过百亿元。最具地理优势的舟山、温州、台州、宁波,开始怀揣“大船梦想”。四市各级经贸委都宣布将造船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出台了造船业发展规划,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如象山县,造船民企异军突起,完全改变了象山县产业结构。针织业历来是象山县的第一支柱产业,而2007年造船业产值超40亿元,2008年就超过针织业,成为当地的第一支柱。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2008上半年浙江造船完工量178.2万载重吨,居全国第三;而新承接船舶订单805.9万载重吨,已跃居全国第二。
风云突变困船台
    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市场萎缩,新兴的浙江船舶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新船订单也开始减少,部分船企面临利润下滑、“有价无市”,后续订单不足和企业信心指数下降等状况。接订单有风险,不接订单又没活干,浙江的不少船厂都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除了面临撤单和弃船的风险,资金压力也让浙江造船业有腹背受敌之感。
    据业内人士指出,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已有船东弃船70多条。船东弃船意味着造的船很可能就没人要了,资金回收不上来,以后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在这个行业干了16年的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文林回忆起去年情况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虽然对下半年的形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料到,危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就在半年前,整个台州还处于造船的热潮中。金文林和他身边的许多人就是在这热潮中淘到了金,那些幸福的日子似乎离他们还很近。
    2007年,台州船业资本在本地生产万吨轮450条,2008年上半年台州船舶工业产值增长52.8%,全年突破150亿元。然而这些数字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产能过剩。
    浙江经济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近两年造船能力迅猛地扩张,而市场不一定能容纳这么多的量,就会产能过剩。从2003年开始,造船市场已经持续高位运行5年时间。尽管现在许多船厂的订单已经接到2010年,但也正是船舶行业“订单远期化“的特点,使得风险更具隐蔽性。
    如今,沿海原来热火朝天的大大小小的造船厂、修船厂,已经冷清下来了。不少造船厂面临困境,有的甚至倒闭、破产。
政府船企合力斗寒
    面对困境,浙江各级政府和民企纷纷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多家主要船企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方式,尽快适应市场变化,并密切关注船东的情况,建立预警机制,谨慎接单;提高生产效率,紧扣生产计划的各个节点,缩短造船周期,确保产品按期交付;科学安排生产,加强对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进一步节支增效,确保产品利润;压缩规划性投资把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尽快完成在建的工程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和关键项目顺利完成;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究,跟上国际造船行业的发展变化,展开技术创新的“持久战“;通过各种融资渠道有效融资,以保证企业资金链不受影响。
    同时,各家船企也认识到,尽管近几年中国的造船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继韩、日之后的第三造船大国。但是,在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型以及一些技术附加值较高船型上,中国还不具备优势,浙江则更是相对 “小、散、低”。投资低水平、制造低技术一直困挠着浙江的船企,金融风暴又雪上加霜。但一位民企老板说得好:“危机既是危局,也是机遇。熬过危局,就见机遇。”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原浙江造船厂)是浙江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前不久,该公司控股集团中国春和集团与法国波邦集团共同组建的以承建中小型船舶为主的太平洋造船集团与法国船东签订了40艘海洋石油供应船、总价值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建造合同。“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船东既是股东又是船东,他们会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命运。船东为了应对美元贬值,已将造船合同价的预付款打入公司银行账户,因此不用担心船东撤单、弃单,这也是我们规避金融风险的一个‘秘诀’。”该集团工作人员这样说。
    过去,台州市的造船业沿袭着个体户性质的“散户造船”模式——一位头脑活络的能人,在接到订单后,迅速筹集成百上千万的资金,并租下正规造船厂的船台,甚至在滩涂上搭建一个简单的船台,然后迅速组建自己的施工队,在这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公司,管理团队也非常简单,等造船任务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状。“这种模式正在改变。”当地政府部门人士表示,“随着 ‘牛市’的结束和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各个企业正在想办法面对,整合已经开始。”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