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破解柑桔产业困境

2009-3-2 14:5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柑桔产业危机与公共服务构建”研讨会 
  构建农产品(14.72,-0.03,-0.20%)大流通体系;统一品牌;探索“农民+合作社+超市”模式
  小小砂糖桔,牵挂着万人心,上至省委书记,下到普通百姓。从2008年底开始上市到现在,一直是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的热点。人们关注砂糖桔,不仅在于它们是美味佳果,更是关注广东柑桔的产业化之路如何走。
  如今,砂糖桔销售已进入尾声,但其“过山车”行情仍令果农们心有余悸。面对处于十字路口的广东柑桔产业,日前,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主办的“柑桔产业危机与公共服务构建”研讨会上,各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销商及果农代表等集聚一堂,未雨绸缪,共商发展大计。
  规模之争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
  近几年,随着柑桔的行情一路看好,许多果农因此尝到了甜头,柑桔种植面积一路飙升。据广东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郑惠典介绍,去年,我省柑桔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40万亩,收获的面积接近300万亩,产量26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位,产值超过5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需求不足固然是外在压力,但种植面积急剧膨胀仍是柑桔业内在的隐患。据了解,未来几年,广东还有90万亩柑桔陆续投产,而且邻近省区柑桔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可以预见,广东柑桔产能仍会增加,销售压力加大。
  “柑桔业是遇到了危机,但还没有出现绝对过剩。”广东商学院副校长徐印州教授认为,过剩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超过了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第二个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只是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并不是真正的过剩。
  “从我的了解来看,柑桔在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的。销售出现困难,主要还是我们现在的市场意识与营销手段还不够。”徐印州说,如果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像老外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橙汁,那柑桔的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专家建议:构建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从目前来看,保鲜难一直是农产品的特点,其直接导致了上市时间短且过于集中,因而无法实现平缓供给与平稳价格。
  “农产品的问题实质上是流通问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则认为,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准公共产品问题,不是单个农户所能解决的,而应当由政府出来主导。他认为要从渠道组织体系、仓储物流体系、营销推广体系与市场风险操控体系四大方面来构建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品牌之路砂糖桔姓“广东”还是姓“四会”?
  从官员学者到普通果农,大家都一致认为品牌化是广东柑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对于柑桔姓“广东”还是姓“四会”,即广东柑桔是否要统一品牌还是应当发展区域特色品牌尚有疑虑。
  “将全省砂糖桔进行品牌资源整合,各地砂糖桔品牌统一为‘广东砂糖桔’。”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宁县果农梁梓贤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应当及早制订和完善砂糖桔标准化生产要求,同时把千家万户果农组织起来,统一名优品牌,开拓市场。
  专家建议:树立“广东柑桔”品牌
  “对于政府来说,对外推广时可以打广东柑桔的牌子。”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认为,由于柑桔的生产进入门槛很低,容易出现大规模生产,又因为柑桔的品质不可识别性,最终将导致出现“柠檬效应”,即“劣币驱除良币”。
  对此,他建议利用地理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同时政府必须加强区域规划,要制定差异政策,让生产品种优质的地方继续生产,其他不具备优势的地方如果也在生产,就给予他们适当补偿,鼓励其退出。
  组织化程度利用合作社将柑桔送进超市
  柑桔跟许多农产品一样,基本是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单个农户除了要应对自然灾害,往往由于市场地位弱势以及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低,被批发商与经销商欺价压价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化解柑桔的“小农户、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当务之急,一些地方已经率先走出了探索之路。
  “以前一个油桃只能卖一块钱,但是通过成立合作社、做品牌,现在一个油桃可以卖5块钱!”据乐昌市九峰镇绿峰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国平介绍,合作社从2006年成立以来已经吸收了200户农民,且有意愿加入的还在增加。合作社不仅注册了品牌商标,实行了统一的规格和品牌。同时,还制定了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做了统一的管理,统一用药,保证食品的安全。
  “通过规范化管理,我们确实为农民谋取了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欢迎,我们与经销商谈判的地位也在提高。”潘国平表示,合作社还会拓宽营销渠道,“农民+合作社+超市”的模式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专家建议:发挥合作社的经济组织功能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麻国庆教授表示,我们一直说中国的农民是很松散的,我们合作社能把农民组织起来,搞这种经营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发挥合作社这种农民的经济组织的功能,服务三农,实现分散农户与大省对接,带领农民的持续增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农业的产业化功能,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应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升农民的市场定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黄应来陈清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