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还是“好孩子”

2009-3-16 22: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多的文字来谈加工贸易,这将结束前段时间的争论。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稳住加工贸易。”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两会期间说。
  魏建国还用“如果说加工贸易是个小孩,身上脏了,那我们把他洗干净,让他变成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来形容他对加工贸易的热情。
  在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和魏建国委员一样,都对如何正确看待“加工贸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加工贸易被金融危机闪了腰“很多人问我,现在加工贸易是不是在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这个趋势会不会继续?”魏建国委员在讨论时给出了这个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304.1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5.5%;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1078.6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9.9%。这说明,加工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深,形势更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由弱到强,最初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我国加工贸易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珠三角地区沿海岸线北上、壮大,逐渐成为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
  加工贸易一方面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了社会就业,但同时其中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也具有产业附加值偏低、耗费资源多的特点,为此我国提出了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的思路。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例如,出台政策规定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禁止开展加工贸易;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实行保证金“实转”。
  但2008年下半年起,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加工贸易需求减弱,一些主营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说,当前进出口快速下滑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进出口正由以往两位数的增长变成了两位数的下滑,这说明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订单正在快速减少,加工贸易型企业首先被波及。
  市场丢了再拿回来就难了魏建国委员指出,加工贸易确实存在一定缺点和不足,例如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但加工贸易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拉动了经济增长,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缺点就把加工贸易否定了。
  有数据显示,加工贸易解决了我国3500万到4000万农民工就业,2007年、2008年持续占出口总额的50%左右。目前,90%左右的加工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10省份,其中,广东、江苏的份额最大,并在相当程度上拉动了地方内需。
  “劳动密集型是我们的优势,为什么都要转移出去?”魏建国委员说,现在是我国加强加工贸易的最好时机。加工贸易不发展,我们辛苦开拓出来的市场就会让越南、印度等国家取代,到时候再想拿回来就非常困难了。只要政策得当,加工贸易向国外转移不会形成大气候。目前出现的一些议论和现象给我们敲了警钟,要把握好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委员发言指出,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考虑到就业问题,不能出现过度调整的状况。
  “加工贸易过去挣外汇,现在解决就业。而过去一年出口退税率和汇率的频繁调整,让企业无所适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认为,“出于对出口和就业的考虑,一定要注意政策的平稳性,稳步地推进加工贸易转型。”
  “不能把所有的加工贸易型企业都淘汰掉。”全国政协委员、永正裁缝店集团董事长王永正结合自己企业的经验插话说,加工贸易型企业只要有产品特点和自身的优势,就算是劳动密集型的,也可以做出自己的产品优势。“金融危机并没有减少我们出口产品的订单。”王永正说。
  刘德树委员认为,我国对加工贸易再发展制定政策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国家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为扩大出口,国家去年一年就3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再加上人民币汇率风险,加工贸易企业损失较大。二是我国加工贸易过去有成本优势,但现在周边国家的成本更低。三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较高,一些中小企业一时难以承担,应在加工贸易区集中建立污染治理设施,缓冲单个企业压力。
  艰难挺进中西部“当前要通过政策引导,把加工贸易稳定住、发展好,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魏建国委员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说,近年来,广东省围绕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了大量的探索,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由于国家实行东、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差别性政策,不允许广东等沿海省份新设立企业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业务,广东省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魏建国委员指出,许多人认为加工贸易必须靠近沿海,其实,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经遇到土地、劳动力价格等一系列制约。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有优势,只要政策好,完全可以把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承接过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都在积极营造环境,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移。
  2009年以来,被称为“安徽服装第一镇”的繁昌县孙村镇的纺织服装加工逆势上扬,众多企业扩建厂房,手中的订单甚至做不完。繁阳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他们的订单已排到今年5月底,虽然来自美国的订单减少了六成,但新开发市场如欧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南美等地的订单却明显增加。
  当地服装界人士分析说,孙村服装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沿海一些外贸服装加工的产能开始转移,为中西部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说,这个案例表明,中国的服装等加工贸易产业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东部向中西部出口加工业的转移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同时了解到,加工贸易转移到内地,绝大部分产品还是要通过沿海港口完成进出口,从沿海港口到内地的往返物流成本,已成为阻碍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最大障碍。
  东部寻求下一个亮点魏建国表示,东部地区在下一轮的产业调整中,一定要注重品牌建设,即便是出口服务业和加工贸易业也不例外。
  “广东作为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最早的省份之一,占全国加工贸易比重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建议国家赋予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省’,给予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5~10年的自主调整期,允许广东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方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实行与中西部同等的加工贸易政策。让广东先行先试,为全国积累经验。”梁耀文代表建议。
  “下一步怎么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谋划。但有一点态度鲜明,‘两高一资’坚决不能再搞,要对加工贸易划定一些限制范围。”魏建国委员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长李毓全说,东莞在前几年就提出,加工贸易产业要转型。也正因为东莞前几年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金融危机一来,已经看到了效果。对于加工贸易产业,“我们还要稳定它、扶持它,但是也要积极地推动它转型。”李毓全表示,应通过国内市场的启发、诱导,加以消化。他说,去年东莞分村镇、分行业搞了四大类62个试点,现在正在总结经验,包括怎么规划产业结构,怎么扶技术创新持,怎么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李毓全代表说,东莞市从2005年开始,每年由财政拿出10个亿元,扶持企业进行创新,奖励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奖励科研成果。他打比方说:“一个项目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需求,中央给1元,我们给1.5元;如果是符合广东省的规划,广东省给1元,我们也给1元。目前这10亿元还用不完。随着我们创新力度的增大,每年这方面的资金配套会越来越多。”
  在推动加工贸易逐步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同时,东部地区依靠什么来解决就业问题?“如果说加工贸易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那么服务贸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魏建国委员指出,大连的软件园,承接了从日本等国外包过来的大量软件开发业务,吸纳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长夏德仁在两会期间说,大连的服务外包列入国家的试点城市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2009年营业额要增长30%以上。
  魏建国委员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历史机遇瞬息即过,必须牢牢抓住,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积极迎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以不断延续我国经济发展,不断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