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市物流基础尚薄弱

2009-3-16 17:4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特派记者杨世新
    济源,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钢铁大市,在国家钢铁产业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在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现代物流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赵素萍。
    记者:济源作为钢铁大市,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如何实现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科技创新,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赵素萍:钢铁在济源市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钢铁的销售在济源市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是第一位。这些年济源钢铁发展不错,今年出台的振兴钢铁规划,对于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目前济源钢铁也做了一些大的战略规划,主要是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过去是以基础的或民用钢为主,下一步会随着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来进行大的产业调整。另外在整个规模上进行结构调整,并逐渐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像小高炉,我们要求在今年年底基本淘汰。另外,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帮助其发展的措施,市里提出建设环保模范城,而钢铁行业在这个规划中是个最大的难点,所以这些年钢铁上马的新项目都是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而且尽可能达到现时期的比较先进的水平,对于老设备采取逐步淘汰的方法,同时加大投入,比如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今年已经把济钢纳入到河南省循环经济体系中,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企业,而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对济钢有一定的支持,促使其结构进行调整。
    记者:市政府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推动济钢的结构调整?市政府对此有何规划和预期?
    赵素萍:今年市里安排财政预算时比去年增加了大概5000万的结构调整资金,不仅仅是针对钢铁,还有铅锌等有色金属也属振兴规划之中。在去年1亿五千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00万用于企业结构调整。无论怎样调整,企业适应市场是第一位的,钢铁作为济源的支柱产业,我们希望其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节能减排和环保上下功夫,这是主要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将来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构想是年产300万吨,或是300万~500万吨这样的规模上,但是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以促进效益的提高。对于钢铁厂的规模,因为其厂址在市内,搬迁不太现实,所以其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想利用该厂现有的土地、现有的产能作调整,使其效益更好、更环保、更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这次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政府和企业都迫切地感受到调整的必要。
    记者:物流业纳入到十大振兴规划之中,您认为对济源钢铁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赵素萍:从我掌握的情况来看,现代物流业对钢铁行业会促进其效益的提高,建立现代物流业对组建现代企业的模式有很大的好处,济源现在物流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现代物流业的建立降低成本、增加现代管理的元素是有好处的。
    河南省对物流业出台了很好的政策,河南省将给予企业多方的支持,无论是组建资金的筹集上、银行贷款及相关的税收优惠等方面都会给予支持。具体到各市也是如此,鼓励其发展,来解决企业的进出问题及后续服务问题。这方面河南还是具有条件的,一方面河南是交通枢纽,另一方面河南物流业发展不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空间很大,第三河南是产粮大省,而工业大多是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也就是大进大出的比较多,因此也更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看,河南物流业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
    记者:物流的税收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济源市的物流税收有何优惠政策?全省今年有什么样的物流发展规划?
    赵素萍:国家规定的税收,地方没有减免权,我们市实行了这样的政策,对于做到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可以把税收作为政府对企业的奖励。但是我认为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目前来看,河南物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的。目前河南省是有政策,有市场,但问题是缺乏人才及龙头企业的带动。济源市主要产业是钢铁、铅锌及化工。济源市50年代工业就起步了,这些工业到今天也走过了50年的历程,那时候山上有资源,在本地就消化了,不存在物流问题。但经过50年的开采,资源基本上枯竭了,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出大进,过去是怎么管理现在还是怎么管理,单项物流一直在做,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够大。我们急需大的物流集团能够把这些物流小企业整合一下,是非常好的。济源目前有多条铁路专运线,今年年初曾有人提意见,能否把济源自身的铁路专运线整合起来,这样就是做物流的最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目前期待的是专业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出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